新聞標題【民報】外媒:加拿大「台灣文化節」逆境中的國家認同光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外媒:加拿大「台灣文化節」逆境中的國家認同光輝

 2017-09-20 04:45
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演出。圖片取自/taiwanfest.ca網站
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演出。圖片取自/taiwanfest.ca網站

9月初,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2017台灣文化節」(2017 TaiwanFest),其宣傳主題為「與日本乾杯」(Kanpai, Japan),內容著墨於日本對台灣近代文化的深遠影響與彼此交流。該項為期3天的文化節活動,共有多位台裔加拿大子弟,透過多項藝術展出與表演,如鋼琴、小提琴、吉他與管弦樂,來傳達台加人豐富的人文與藝術內涵。

表演活動的重頭戲之一,是由溫哥華大都會管弦樂團,推出的一場週末夜音樂會(Vancouver Metropolitan Orchestra’s Saturday-night concert),演奏日治時代台灣作曲家江文也(台語發音Bunya Koh)的成名曲,名為《福爾摩沙舞曲》(Formosan Dance,或稱之為台灣舞曲),指揮家為台裔加拿大子弟邁司特羅.謝(Maestro Ken Hsieh),他曾前往日本研究音樂。值得一提的是,《福爾摩沙舞曲》曾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場風光演出。

音樂家江文也

《台灣舞曲》於1934年完成,江文也在東京譜寫此曲時年僅24歲。曲中充滿著台灣風土色彩,特別顯著亮點為,作曲家採納台灣原住民族民歌,成為其風格元素。

謝指揮接受加拿大媒體《喬治亞直白》(The Georgia Straight)訪問時指出,江文也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人認同感」,導致他的音樂成就,沒有獲得應有重視。他認為江文也的曲風,介於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之間;其中獨創成分,則摻入台灣民間的舞曲元素。

江文也是個有天分的作曲家,可惜他的作品少有得到演奏機會;謝指揮很高興,能夠在台灣文化節演奏江文也曲目。他認為台灣在100年前,就能接觸古典音樂,日本人居功厥偉。

江文也(1910年6月11日-1983年10月24日),台灣作曲家、聲樂家、教師。新北市三芝人,是首位享譽國際樂壇的台灣作曲家。作品蘊含著濃厚台灣故土、宗教聖樂與中國古典等多元融匯風格的文化情感。然而,江文也的人生經歷坎坷,日治時期遭日本人視為二等公民。之後前往中國教授音樂,又被國民黨當成漢奸。1949年之後,他不想回到國民黨統治的台灣,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結果迎來的卻是共產黨清算與文革時期鬥爭,最後客死異鄉。

(江文也《台灣舞曲》8分鐘。取自YouTube)      

引進西洋畫風先行者

參與溫哥華2017年台灣文化節的台加人吳先生指出,日治時期的日本人不只將古典音樂引進台灣,也在20世紀初,將西方水彩畫介紹到台灣。其中2位名人物為石川欽一郎(Ishikawa Kinichiro),以及鹽月桃甫(Shiotsuki Toho),這兩人都教過台灣著名畫家陳澄波(台語發音Tan Ting-pho)。

石川欽一郎是台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同時也是台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鹽月桃甫(Shiotsuki Toho),則是日治時期台灣新美術運動靈魂人物。日籍畫家立石鐵臣,談到台灣美術時曾說道:「除了石川欽一郎先生以外,我們不能忘卻鹽月桃甫,對於推進台灣美術發展的功績。」

台灣近代西畫發展,由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將英式水彩風格帶進台灣;鹽月桃甫則將歐陸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畫風引進台灣。1886年生於日本宮崎縣的鹽月桃甫,在36歲來到台灣,59歲才返回日本。鹽月桃甫來台第一年,即與畫家鄉原古統聯袂進入花蓮太魯閣,描繪泰雅族原住民圖像,是創作台灣原住民題材最多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自詡擁有高更(Paul Gauguin)前往大溪地的返樸歸真的心志。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1932年他在台灣舉辦第6回個展,展出油畫作品《母》;內容描繪原住民母親帶著3位稚兒驚慌逃生,沉痛表達對於日本統治者的控訴。

當時一本日本評論書籍,名為《日本治下台灣1895-1945:歷史、文化與記憶》(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內容敘述一段有關石川欽一郎的故事。

石川欽一郎剛來台灣幾個月期間,曾寫下「水彩畫與台灣風景」這篇文章,內容表達自己喜歡台灣的理由之一是,台灣與他在日本的家鄉,有著極其相似之處;他如此寫道:「僅管台日兩地如此相似,台北的色彩似乎更美麗。有著紅屋頂、橘色牆垣、綠竹籬,其與背景的淡綠色樹葉,形成強烈對比。」他還寫道:「我們能夠想像如此靜謐、莊嚴的絕妙美境,出現在日本?藍天之下的台灣,總是閃耀得比日本更加明亮。

石川欽一郎1907-1916年曾在台北的中學任教;其後,1923-1933年轉往台北師範任教。上述評論專書指出,1920年代的日本格外重視藝術與人文教育,當時的日本昭和王子,前往台灣訪視期間,對於台灣的美術教育水準,相當滿意。

陳澄波悲劇

台裔加拿大公民吳先生指出,台灣畫家陳澄波熱愛中國文學,浸淫中文頗深;也因對於中國文化著迷,導致他後來選擇前往上海發展,並曾任教於上海新華藝專與上海昌明藝專。

二戰在亞洲爆發之後,陳澄波因為自來日本殖民地台灣,這讓他在中國發展遭受質疑與阻礙。基於對時局發展的憂心,他與家人隨後返回台灣生活;並在台灣的藝術圈,倡議台灣認同觀。

二戰結束後,1945年國民黨(KMT)佔領台灣;陳澄波因為流利的華語表達,被推舉為地方官員,也代表與當時的國民黨統治者,進行相關談判事宜。

吳先生指出,KMT將他視為社會菁英,一位藝術家,這導致1947年228事件期間,他成為K黨鏟除殺戮對象;據估計228事件抵抗K黨統治而遭殺害的台灣人,起碼有上萬人。

吳先生強調,陳澄波熱愛研究中國歷史、文學,以及中國所代表的一切;然而,熟悉中國文化,並沒有帶給他任何好處,反而在那個不確定時代,惹來殺身之禍。悲哀的是,他在日本時代,因中國人身分,成為二等公民;在中國,他又成了不被信任的日本人。

吳先生指出,類似的噩運也降臨江文也身上。江文也搬到中國居住,希望為心目中的祖國貢獻自己的文化專長,將中國民謠改編為古典曲目;然而最終,他的命運跟陳澄波毫無二致,被中國視為「通敵者」,只因為他出身於日本殖民地台灣。

 

(1927年《自畫像》。陳澄波最著名畫作之一。網路公領域圖片)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