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搬戲.人生2】 保存珍貴「九甲戲」 南管新錦珠劇團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搬戲.人生2】 保存珍貴「九甲戲」 南管新錦珠劇團

 2019-06-28 15:06
南館新錦珠劇團成員陳錦姬接受公視《搬戲人生2》訪問。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南館新錦珠劇團成員陳錦姬接受公視《搬戲人生2》訪問。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南管新錦珠劇團」,自1949年陳圈接手經營至今由家族第三代傳承,是台灣目前僅存的九甲戲職業戲班。新錦珠創團之初,聘請「泉郡錦上花」王包、王萬福兄弟擔任導演、編劇本、教唱南管曲調及身段,承襲傳統七腳戲劇目與九甲戲表演形式。

根據郭沛青於2017所做的研究,日治時期最有名的七腳戲班「小錦雲」,由王包買下,因當時的七腳戲不敵熱鬧的北管戲曲,因此合併自身經營的七腳戲班「彩花雲」,成立劇團「泉郡錦上花」,王包與弟弟王萬福將七腳戲的演出形式與音樂加以革新為九甲戲,成了帶領九甲戲發展的前鋒,然而,泉郡錦上花卻因1943年中日戰爭爆發,戲班經營不易而解散。在終戰之後,南管新錦珠成立,即招攬王包、王萬福兄弟進劇團。

九甲戲(káu-kah-hì)又有稱高甲戲(ko-kah-hì)、交加戲(kau-ka-hì)等等,九甲戲得名說法未有定論,有研究者認為是因一班演員有九名而稱為「九甲戲」,亦有人認為該劇種前場演唱南管曲,後場音樂使用北管,有南北交加之特色應稱為「交加戲」,各家研究眾說紛紜。根據南管新錦珠劇團團長陳廷全的說法,台灣傳統一般口傳為九甲戲(káu-kah-hì),中國口語才以高甲戲(ko-kah-hì)稱呼。


南管新錦珠劇團後場音樂老師-九甲戲的後場音樂使用北管。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但從九甲戲的發展來看,能確定的是,台灣九甲戲是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將南北管融合而成的新劇種。

在音樂形式上,後場結合南北管樂器、音樂,前場身段上,延續了南管七腳戲的特色再加上武打,劇本則突破傳統南管戲以文戲為主的演出模式,加入了大量武戲內容、編入武打動作,並將原本泉州方言的唸白改為台灣方言,形成「南唱北打」、「南北交加」的演出特點。

九甲戲曾在台灣風靡一時,根據南管新錦珠的陳錦珠老師說當時景況,引戲多的時候,身為前場演員的母親陳秀鳳,連坐月子時都被要求演出、沒得休息,且南管新錦珠劇團也時常前往國外進行演出,在1950年代大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觀眾的喜愛,演出時經常座無虛席。


南管新錦珠劇團是台灣珍貴九甲戲的傳承戲劇團。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南管新錦珠劇團也是培育台灣九甲戲人才的搖籃,在極盛時期,劇團學員更因學藝有成自立門戶,如姚錦源成立「勝錦珠」、周添順成立「新麗園」、周水松成立「新生樂」等等,當時幾乎所有職業九甲戲班,皆分枝於南管新錦珠,但是其後傳統戲曲不敵影視產業新興娛樂崛起,傳統戲曲市場逐漸萎縮,而九甲戲亦因人才培育不易逐漸凋零。

如今,南管新錦珠劇團由家族第三代經營,並於2015年由新北市政府認證為九甲戲傳統藝術保存團體,劇團團長陳廷全與姐姐陳錦珠、妹妹陳錦姬,儘管已有年歲,三位老師仍舊為了技藝的傳承努力不懈,在彰化南北管音樂戲曲館、伸港泉洲社區及校園熱心教學與推廣。


傳承九甲戲的南管新錦珠劇團在公視《搬戲.人生2》進行演出。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傳承九甲戲的南管新錦珠劇團在公視《搬戲.人生2》進行演出。圖/公視《搬戲.人生2》提供

台語藝文節目《搬戲.人生2》-新錦珠分枝滿天下 傳承九甲戲備受肯定
播出時間:
2019年6月30日(週日)下午5點,公視 播出
2019年6月30日(週日)晚間11點,華視 播出

影音預告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