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一個小病人的醫病歷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一個小病人的醫病歷程

文/Crystal

2016-11-11 15:45
醫病關係需要雙贏。如果醫病關係緊張,受害最大的將是病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圖/取自網路
醫病關係需要雙贏。如果醫病關係緊張,受害最大的將是病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圖/取自網路

【編按:本文作者國中時發病,因反覆長期住院,高中休學。目前,他閒暇之餘喜歡看看書,在身體許可下帶家人去日本自由行,負責安排旅遊。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天,專心慢活、養病!】

我從十四歲發病到現在,已經六年多了,期間進出醫院共住院了十六次之多。想起發病之初,腹痛難耐、噁心嘔吐、食不下嚥,因此進出了兩家教學醫院。後來又加上關節的腫脹疼痛,導致我幾乎無法行走,面對疾病突如其然的打擊,內心惶恐不安。

遇見良醫  再遇仁醫               

在一個機緣下,我父親的朋友介紹我看另一家教學醫院的小兒感染科黃教授,聽說黃醫師醫治過很多疑難雜症的病患。黃醫師人很親切,仔細問診後立刻收我住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住院期間除了藥物的治療,黃醫師還與我分享杏林子的故事,甚至請院牧部的關懷師來病房教我唱詩歌,帶領我認識上帝,使我的心境有很大的轉變:從因身體病痛的苦楚而時常偷偷掉淚,到開始學習與疾病共存。黃醫師不只是一位名醫,更是一位關心病人身心靈的良醫。但因為我是比較複雜的免疫疾病,因此將我轉診給另一位免疫風濕科醫師治療。不過黃醫師有叮嚀:如果之後有任何問題都還可以來找他,讓我安心許多。

在這一位免疫科醫師用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的治療下,過了八個多月,因為類固醇的副作用使我的體重上升了二十幾公斤。但藥物的控制終究抵擋不過病魔,腹痛、嘔吐,甚至連喝一口水都會吐出來,因而又再回去住院了。這次黃醫師介紹我給小兒腸胃科權威李醫師,開始一連串的檢查。此後李醫師就是我的主治醫師了。

李醫師每天來病房親切的問診,說話幽默風趣,好像把我當成朋友一樣,總能站在我的立場替我設想,時常帶給我安慰和鼓勵;選擇用最安全、最沒有副作用的方式治療,希望把藥物的傷害降到最低,讓我感到非常窩心。

雖然,這時的我還是因為腸胃道血管炎反覆發作,需要住院打營養針和類固醇治療,加上併發「上腸系膜動脈症候群」和腎臟的「胡桃鉗症候群」,使病情更加複雜;但李醫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病情,使我能了解我的疾病。每當我有不同的症狀發生,總能正確的診斷、精準的用藥,讓我能夠完全放心的交給醫師治療。我的體重也已經從服用大量類固醇治療的高峰期,到現在少了三十公斤;能夠順利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對我的傷害,令我對李醫師滿心的感謝。

而在住院過程中,黃醫師仍不時還會來病房關心我,甚至握著我的手為我禱告,至今想起仍然感動不已。最近這三年多,黏膜潰瘍的疼痛也時常困擾著我,但靠著腸胃科李醫師和免疫科李醫師的照顧,我的病情都能用藥物控制,不用住院了,最後也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的幼年型貝歇氏症」。感謝上帝!讓我在這家教會辦的教學醫院遇到了醫術與醫德兼備的醫療團隊。醫生盡心盡力的醫治我,視病猶親的態度,每每想起,總令我內心充滿無限感動。

醫病雙贏的期待

面對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是醫療是有極限的,醫生是人不是神。每每在電視媒體上看到醫療糾紛和急診暴力的新聞,都不禁為現在的醫療環境感到難過!我相信絕大部分的醫生都希望能夠醫好病患,沒有醫生會想要故意傷害病人,如果醫生和病患之間沒有多一點信任、尊重和體諒,病患和家屬如果不能理解現今的醫療和儀器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醫治和診斷出所有的疾病,那麼最後受苦的也是病患。因為醫生盡心盡力的醫治和照顧病患,不但沒有得到尊重和感謝,還要承擔著被告的風險和暴力相待,那麼還有誰願意當醫生呢?需要多少年的歷練才能培養出一位優秀的醫生?希望我們共同為現今的醫療環境一起努力,進而改善目前日趨緊張的醫病關係,期待能早日撥雲見日,進而達到雙贏的新局。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醫病平台】賴其萬:重建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醫病平台】曾道雄:基隆港都的老醫生
【醫病平台】侯文詠:告白與同意
【醫病平台】嚴長壽:請握著病人的手
【醫病平台】黃富源: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醫病平台】陳景松:病、醫皆情緒?同理的溝通是良善醫病關係的關鍵
【醫病平台】黃瑽寧:繞著地球跑 還是台灣最好 
【醫病平台】蔣理容:輕重緩急?自己的病最重、最急!
【醫病平台】陳永興:當醫師面對親人的死亡
【醫病平台】施惠琪:如何與醫療人員合作讓家人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醫病平台】胡涵婷:台灣的智決醫療在哪?基層照顧醫師的重要性
【醫病平台】野人:醫師變成病人時
【醫病平台】章魚醫師:在醫療前,大家都是 VIP
【醫病平台】郭文好:醫病配合之我思 
【醫病平台】周照芳、陳榮基:以全責護理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促進醫病和諧
【醫病平台】戴正德:醫病彼此間的同理心 
【醫病平台】王金龍:有快樂的醫生才有快樂的病人 
【醫病平台】劉惠敏:態度 決定關係的第一步 
【醫病平台】廖博文:同理心,由誰開始呢? 
【醫病平台】Chua:「先生緣」 是病人對醫師的信任 
【醫病平台】蔡淳娟:年輕醫師,請別躊躇 
【醫病平台】吳清英:家屬的心痛 治療能否為病人減輕苦痛? 
【醫病平台】張志偉:醫病一家人  
【醫病平台】黃春明:人文素養沒落、商品化社會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陳榮基:如果他是我的親人,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醫病平台】曾道雄: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醫病平台】劉家正:為什麼會這樣?──醫病溝通如何再精進 
【醫病平台】夏祖麗:讓我們一起努力走過這條路 
【醫病平台】實習醫師日記:學習病人兩字間最核心的「人」 
【醫病平台】姚佳宜:我的身體,我決定? 
【醫病平台】胡朝榮:讓病人多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分享一個看病經驗 
【醫病平台】許若松:急診室內的冷漠及溫暖──給親和敬業醫護更多鼓勵
【醫病平台】莫泊桑:醫師,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 
【醫病平台】張至璋:四樓十三號病房 
【醫病平台】胡涵婷:醫病同擔的醫療決定 
【醫病平台】薰衣草:老、病、死的面面觀 
【醫病平台】陳文龍:四十年前後的接生光景  別讓醫師脫下白袍 
【醫病平台】邱秋員:醫病溝通的兩難—告知實情同時給予希望 
【醫病平台】林應然:醫病的多「惱」河──談醫病糾紛 
【醫病平台】張志國:每一口呼吸都是幸福──同理助人的病後夢想
【醫病平台】王國照:照護病人、關懷生命 是醫師的天職  
【醫病平台】Chua:改變制度的困境 讓我們對醫師更有信心 
【醫病平台】張哲壽:從教育、制度來改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李勝雄:視醫如友 互信友直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路加:從制度到實務 漫談生病的「醫病文化」(上)  
【醫病平台】許全義:不要讓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變成病人  
【醫病平台】路加:從制度到實務 漫談生病的「醫病文化」(下)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