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百年砲台古蹟億載金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百年砲台古蹟億載金城

《詩寫台灣》

2018-07-08 12:30
沈葆楨在砲台拱形城門,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筆力雄渾。民間因此稱二鯤身砲台叫「億載金城」。(圖/呂自揚攝影)
沈葆楨在砲台拱形城門,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筆力雄渾。民間因此稱二鯤身砲台叫「億載金城」。(圖/呂自揚攝影)

日登瑯嶠驚官府
葆楨購砲建金城
砲台依舊紅磚老
登城遙聞海浪聲
——〈億載金城〉

古時候,台南大員港外海有很多鯨魚。鯨魚台語叫海翁,海魚之老翁是最大的魚,清代官方稱為鯤。1744年范咸《重修台灣府志》說,「鯤,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於水面,則大風將作。」。

大員港的港灣內海,後來叫做台江。外海由北而南,共有七個相連的沙洲,在潮起潮落的大海中浮沈,陸地看去,就像七隻在海中游水的鯤(海翁)的背身。人們就由北而南,依次稱這七個沙洲叫一鯤身、二鯤身、三鯤身……。七鯤身在今二層行溪口的灣裡。鯤身也寫作鯤鯓。一鯤身北邊有南鯤身,以代天府王爺廟著名。

荷蘭人1625年,在大員港外建熱蘭遮城的沙洲,是一鯤身,是七鯤身最大的沙洲。

1874年清同治13年,發生日本軍隊,以琉球船員遇難,被原住民殺害理由,來登陸鳳山縣瑯嶠(今屏東恆春),攻打恆春牡丹社原住民。這「牡丹社事件」,驚動北京清廷。

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在恆春建城外,發現台南府城港口也缺海防,就在旁邊的二鯤身築建砲台。缺建材,就拆挖荷蘭時的熱蘭遮城紅磚來用。砲台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呈四方形,牆外引海水為護城河,於1876年完工,叫二鯤鯓砲台,又叫安平大砲台。佔地約3公頃。設5尊大砲8尊小砲。

沈葆楨在砲台拱形城門,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筆力雄渾。民間因此稱二鯤身砲台叫「億載金城」。

荷蘭人1632年底完工的熱蘭遮城,城上大砲是台灣最早砲台,每座重約千斤。億載金城是滿清所建第一座西洋新式砲台,阿姆斯壯大砲重1.5噸,12吋口徑,射程可達12公里。


仿製的阿姆斯壯大砲。(圖/呂自揚攝影)

二鯤身砲台在中法戰爭時,曾發揮防禦威力。後來鯤身旁邊的潟湖,皆淤積成陸地,砲台設施漸荒廢破壞,大小砲亦皆遺失。

1975年和1999年,曾二次整修億載金城,是國定古蹟,仍保留砲台原來規模,有城門、引橋、護城河、練兵場和大小砲,大小砲皆仿製。城門引橋改為鋼筋水泥之外,整個億載金城外觀,依稀如一百多年前的古砲台。

1874年拆荷蘭熱蘭遮城牆磚所建的拱形城門,依舊棗紅堅固,古色古香。每天仿穿清兵古裝的巡哨隊,來回巡遶,如臨歷史古現場。

登城懷古,砲臺依稀,白雲悠悠,海風吹拂,仿製的黑色大小砲,在陽光綠樹掩映下,隱隱發亮。朝西眺望,可遙聞鯤身外海百年依舊的海浪聲。


億載金城現場仿川清兵古裝的巡哨兵。(圖/呂自揚攝影)


作者手稿。(圖/呂自揚攝影)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