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在3月時公布將於高雄亞洲新灣區打造「Fun Tech體感科技園區」,明確將 VR、AR 等體感科技列入,上月20日並公布「體感科技基地計畫」預計促成百億元產值。
為因應產業布局,加速「體感科技產業化」,加工處於政院「體感科技基地計畫」公布後隔日,隨即攜手國內體感科技先驅智崴資訊於高雄軟體園區聯合南部大專院校,舉行「體感VR人培首部曲啟動大會」,這是首波的跨校跨領域人才培訓,為建構體感科技創新產業生態鏈跨出第一步!
體感科技產業於應用內容端的人才需求,不單僅限於遊戲產業,包含動畫、影像、視覺特效、新媒體應用等相當多元,惟單就遊戲產業,其全球營收就令人咋舌!
民報: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160f39f-7d59-4640-b1b6-2c13bdbd1ce1
及 http://www.peoplenews.tw/news/9c036fce-dda3-4159-b489-0afb0da51527
「體感科技」是臺灣在國際具競爭優勢,也是發展數位經濟重點項目產業之一。不管在醫療、教育、娛樂、工業訓練、社交、運動、健康產業、交通、遊戲等等各種領域,「體感科技」發展之勢都十分快速。
政府注意到這一塊攸關「未來下一波產業」興盛趨勢的重要,惟大都數人對這一塊正在迅速發展的「體感科技」新興產業還是很陌生。要了解「體感科技」就必須先大略知道VR 、A R 、M R是什麼和如何區別?
早在數年前,例如蘋果(AAPL)、微軟(MSFT)、臉書(FB)、亞馬遜(AMZN)和英特爾(INTC)、三星、SONY、HTC等等,叫的出來的高科技前幾大公司都已耗費巨資在這個領域中深入探索研發,因為他們都早已體會到這將是「下一個世代」的重頭戲,沒跟上的人很有可能就會被淘汰。
試著回想我們以前在電影中所看到認為是科幻片的情節,只要手一揮就會出現一個虛擬的螢幕,而你就可以開始看新聞、看立體的氣象報告、影集、玩電玩、看FB或收發郵件,手再一揮就完全消失了,藉由這種新的「混合實境」技術,成為人類與電腦交流的主要媒介,而實體的電視機和手機可能就會被淘汰換成新的裝置了。當然這可能還需數年的時間,但這就是這些高科技公司目前正盡全力爭奪定義權的目標。
(youtube/Timeline - タイムライン)
VR 、A R 、M R是什麼?如何區別?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透過頭戴式眼罩,讓玩家見到一個完全虛擬的空間。以7月21日加工處攜手「智威資訊」在「體感VR人培首部曲啟動大會」所呈現由「南臺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大型互動娛樂實驗室所研發的「機甲格鬥II-團隊榮耀」利用Teleport (瞬移)的技術在虛擬的空間裡戰鬥,便是一種VR遊戲。在VR遊戲中,玩家可以把頭上、下、左、右任意擺動,可以完整見到另一個虛擬的空間。這和看電視、手機或玩如同「英雄聯盟」般的遊戲只能見到一個平面的畫面已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其主要區別就是戴上頭罩後就把真實世界完全關閉進入虛擬實境,和外界的環境完全沒有任何關聯了。(如雲霄飛車加VR的另一種體感)
(youtube/Theme Park Review)
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就是透過頭罩或手機鏡頭經電腦演算,將虛擬資訊即時添加到現實世界中的技術。精靈寶可夢G便是利用手機鏡頭錄攝現實週遭環境,再透過演算把寶可夢的遊戲加入到手機畫面中。
其主要區別是AR遊戲和周遭真實環境有一些連結,但充其量只是把周遭環境當成背景,與玩家在抓寶的動作完全沒有任何關連,玩家為了節省耗電甚至大多把背景關掉。
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透過特殊鏡頭即時掃描周遭環境後,再將真實環境與虛擬實境同時投射出來的技術,而這才就是眾家盡其洪荒之力爭奪的終極目標。
其主要區別就是虛擬實境和真實世界幾乎互相連結了,甚至會讓你真假混淆。例如戴上眼鏡或頭罩等裝置後你在房間裡面,看到虛擬會動的機器人在碰到房間內實體的牆壁或桌腳時,虛擬的機器人它會自動閃開,或玩電玩時你的真實牆壁忽然會被一輛虛擬的坦克車撞破衝進來,那體感該是多麼的震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MHcanq0xM
(youtube/Magic Leap)
根據國外科技網站TechRadar July 09, 2016的報導,產業界也在思考,誰有機會取代蘋果成為下一階段科技業的王者。因此,該網站日前就點名了以下最具潛力的 6 家公司。
http://www.techradar.com/news/world-of-tech/6-tech-brands-that-could-challenge-apple-1324428
6家公司中被認為最有可能的第一家為〝Magic Leap〞(字義 魔法飛躍)
https://www.magicleap.com/#/home
Magic Leap從 2014 年以5億4千萬美元開始創立就是整個科技界最神祕的公司之一。
Magic Leap 一直十分神祕,由於成立近四年來該公司沒有任何一個產品上市或發表,也保持最高機密等級的防護措施,僅公佈片段該公司釋出的影片,讓外界對其 AR / MR 技術既充滿期待又有些質疑影片是否造假。據稱,其設備是一種眼鏡產品,透過「數位光場顯示技術」,讓影像直接映射在視網膜上,能夠將虛擬圖像逼真地投影在穿戴者的眼前,這項技術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讓人無法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
(圖Magic Leap 創辦人兼執行長Rony Abovitz/Magic Leap 網頁)
根據 Backchannel報導05 / 16 / 2017,MR 新創公司Magic Leap 估值在80 億美元(僅僅3年多就成長了15倍。)
https://www.wired.com/2017/05/magic-leap-could-be-looking-at-an-8-billion-valuation/
上面提到蘋果(AAPL)、微軟(MSFT)、臉書(FB)、亞馬遜(AMZN)和英特爾(INTC)等等高端公司早就競相投入研發,但為何不見財大氣粗的谷歌和阿里巴巴加入爭奪戰呢?
科技產業界推測〝谷歌〞(先前嘗試做出Google Glass)和〝阿里巴巴〞這兩大巨頭本來也有在專研這方面的部門,但在了解這家公司後發覺再浪費巨額研發資金在這上面不如加入「他們」。目前Google CEO執行長兼董事長 Sundar Pichai (2014年投入) 跟阿里巴巴集團副主席蔡崇信(在去年2016帶領投資7.935億美元)兩人現均為 Magic Leap 的董事會成員,其他有高通、華納、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的注資。
Magic Leap 公司的設計總監 Dr. Jeffrey (Design Director)在上月發表了四篇有關VR, AR和 MR他個人的心得,希望對關心這領域的人會有所幫助。很值得參考一看。
如何評估VR,AR和MR中的設計(How to evaluate design in VR, AR, and MR)
https://medium.com/@jeffreylin/how-to-evaluate-design-in-vr-ar-and-mr-e6d6e7f8b16d
建立一個可以為VR,AR或MR創造令人信服的產品的設計團隊(Building a design team that can create compelling products for VR, AR, or MR)
在VR,AR和MR中創造包容性,安全的社交體驗(Creating inclusive, and safe social experiences in VR, AR, and MR)
為VR,AR或MR創建正確的產品(Creating the right products for VR, AR, or MR)
https://medium.com/@jeffreylin/creating-the-right-products-for-vr-ar-or-mr-3a093c5ba1a0
MR(混合實境)被視為可望真的就是定義「未來世界」的平台,將會改變未來我們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從去年(2016)下半年的VR、AR大爆發或許MR在明年也會「旱地拔蔥地」突然就冒出來。台灣再不快快加緊腳步只怕搶不到先機了。
政院「體感科技基地-體感園區計畫」,期程從2018年到2021年,總經費10億元,由官方出資興建,出租給AR、VR及體感產業,作為試煉場域,打造全台最大的體感科技基地,推動整案輸出。運用VR、AR教學的「闇橡科技」及VR眼鏡和體感機系統整合公司「眼界科技有限公司」也已與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簽署投資意向書。
「智崴資訊」總經理歐陽志宏強調:「台灣的能力很強,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小,台灣很多廠商、很多人才,是很厲害的」!他認為並相信在我們(台灣)在體感科技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台灣有很多人才,可是還有很多高端人才在海外,雖然科技部4月18日公布「海外人才歸國方案」,希望能號召45歲以下博士級人才返國,除了在科學園區提供住宿、協助子女就學外,最高每年將提供5萬美金(約150萬元台幣)補助,希望他們能在科學園區的產業、鄰近的學研機構來服務。
惟例如系統設計師(Systems Designer)、UX設計師(UX Designer)、視覺設計師(Visual Designer)、遊戲設計師(Game Designer)及硬體研究技術者等等的產業靈魂人物在全球爭相求才的情況下,要網羅頂尖高端人才加入台灣創新科技研發,相對的民間科技公司要相對的開出符合國際的「獵才行情」。
科技部真能感受到體感科技是下一世紀必要爭奪的產業,那麼如何把握住可靠的人才,才是最基本的關鍵因素。除了必要的硬體設施,把資源比照相對國外酬勞投注在培育或支持人才庫上,這也才是網羅並尊重人才的態度。否則到後來只怕又會淪為如現今一些遊戲廠商般,不肯或花不起高薪研發,只能淪為爭奪國外廠商的代理商,賺些蠅頭小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