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在佈滿落葉的林間小道,腳下清脆的沙沙聲,令人墮入時空的迷思中。「碧雲天,黃葉地」,秋陽和熙,長空湛碧。中國詩詞中悲秋的名句多於頌秋,然而秋的色調往往濃墨重彩,比春更豔麗溫暖和成熟。這令我想起,德文裡一個名詞「Abendland」(Okzident 西方),直譯是「黃昏國度」或「日落國度」,指的是西歐的如英、法、德、意等國家,也就是第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衰亡後,歐洲所餘下的那些拉丁語系的國家,直觀地指太陽在西邊落下,晚霞最後一抹的地帶。跟它相對的是Morgenland(Orient 東方)直譯是「晨間國家」或「日出國度」,指的是歐洲的東正教及伊斯蘭教的國家, 從地理位置來看,是旭日東昇,晨光最先照到的地方。聖經裡耶穌誕生,三王來朝,他們就來自東方。
記得小布希總統的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曾經譏笑歐洲國家在國際政治上反應遲鈍,躊躇不前,於是直呼歐陸為「老歐洲」(Old Europe),雖然很刺耳,但是也的確點到歐洲的死穴。「老」在青年文化佔上風的當下,自然是貶義詞,但是在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使用中,「老」也可以有讚美推崇之意,特別是如果「老」字前面加一個「古」字,那身價可就直線上升了。
海德堡是德國著名的文化古城,以其如畫之風景和典雅的文物著稱於世。公元1196年就存有歷史記載,海德堡大學建於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科隆大學1368年,埃爾福特大學1392年)。今天的海德堡大學分成新舊兩部分,新校區在北面傾斜的山坡上,舊校區則自然是分佈在老城區的中心位置。數百年的滄海桑田,各種式樣的建築都陳列在世人眼前。秋陽之下,走在那鋪著滾圓光滑的鵝卵石小巷道之間,仰頭就是各式希臘美女和勇士的雕像,也有肥肥的光屁股小天使,張著翅膀,手持弓箭,隨時要尋找獵物(墮入愛河的傻瓜們),模樣頑皮,如何不讓人生出思古幽情呢。
小徑兩側林木茂密,秋天已開始著色了。圖/田牧提供
海德堡城堡建於1240年,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數百年以來,古堡經歷了雷擊、戰爭、火災等襲擾,現在留存的古堡廢墟,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於十七世紀末,挑動戰爭,在戰火中被焚毀破壞的。近代學者、專家們不忍修復,擔憂淹沒了古堡中里程碑式的歷史遺跡,及尚殘存保留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藝術審美,所以將廢墟原貌保存下來。如今海德堡古堡廢墟矗立在王座山山坡北部,向世人傾述著古堡的歷史滄桑與浪漫……
古堡廢墟矗立在王座山山坡北面,專家故意存留其原貌,廢墟向世人傾訴歷史的滄桑與浪漫。圖/田牧提供
我和好友漢學家施嘉碧(Gabriele von Sievers-Sattler),一同在海德堡古城區漫步,她說:咱們上山去吧,上面可以俯覽整個海德堡城及蜿蜒的內卡河(Neckar), 從山上的哲學家小徑(Philosophenweg)眺望對岸的古堡,感覺更為不同。
跨越內卡河,連結海德堡新老城區的橋十分古老。圖/田牧提供
這條兩公里長,位於聖山南坡的半山腰上的小徑,寬約兩米,入秋以來,兩旁盡是橘、黃、金、褐、綠色的灌木樹叢,間或也有高大的喬木聳入藍天,道上已經遍佈金黃色的落葉了,踩上去清脆悅耳。有些拐角處堆積的落葉深及小腿,腳步帶動的聲浪竟然如拍岸滔滔。俯覽蜿蜒繞城、波光粼粼的萊茵河支流內卡河,遠眺河對岸的古堡廢墟、哥特式高聳入晴空的教堂,市內建築保持著數百年來的紅瓦白墻,透出溫馨靜謐又古老的氛圍,風光醉人,宛如童話世界。小徑半途有哲學家花園,裡面有兩位浪漫主義最重要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與艾興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的紀念碑。
詩人艾興多夫曾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學,跟諸多文人過往甚密,這裡山上有他的石碑。圖/田牧提供
我問施嘉碧,小徑的半道上是物理系的教學樓,並且曾經有動物學家Hugo Merton住在這兒, 這條路為什麼不叫科學家步道,而叫哲學家小徑呢?她笑著說:以前大學的教授們授課,活潑而浪漫,他們時常帶著學生在這條安靜的小徑,邊散步,邊討論與研究學術問題,這大約就是「哲學家小徑」名稱的來源吧!當年文豪歌德曾在這裡漫步,而哲學家黑格爾、謝林以及眾多的浪漫派文學家的身影都曾經在這裡徘徊流連,以致這種幽思的氛圍百多年來都在此流淌,甚至滲透到泥土和山林之間,令人生出敬畏之心。
作者(左)和友人施嘉碧(右)漫步於小徑。圖/田牧提供
其實歐洲從古代到近代,進入高級教育層面的學生們,必須學哲學,學生Student和哲學Philosophie這兩個詞是連在一起的。所謂哲學,指的是「七藝」,或者說七種自由藝術(sieben freien Künste),是較為高等的城市人——貴族,從小就應當學習的基本科目,這就等於中國古代儒家要求世族子弟需學六藝——禮、樂、射、御、書、術一樣。那麼西方的「七藝」是什麼呢?很是有趣,這七件學問是——文法、修辭、辯證(等同形式邏輯)這「三學」以及算數、幾何、音樂、天文這「四術」。看來世界的高等文明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富貴世家的子弟早早就要接受從今天看來的「通才教育」。
也許還是做現代人比較好,如今不論中外,小學教育裡,就都包括了這些「藝」,不管是公主王子、紅二代、富二代還是平民百姓,人人得而學之。想到這裡,不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我和施嘉碧(她出身貴族世家,名字裡那個von就是個烙印)兩人也不談什麼高深的「七藝」,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倒頗是我們的話題,能在海德堡城裡的中餐館吃到一流的小籠包,才是我們今天最關心的事。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