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終究順利的併購了日本夏普,甚至以比原來併購價格低了近3成價格購得,不少日本媒體大肆批評鴻海殺價策略,甚至認為夏普被玩弄了。不過《日經新聞》一篇由西條都夫所撰寫評論卻是從夏普過往的行徑來解讀今日淪為被併購的結果,他認為夏普一向只重視眼前的利益,對待供應商只有要求卻不願付出代價,這樣崩壞的企業道德讓夏普失去了堺工廠,最後當然自己也遭到報應。
《日經新聞》今日連續推出兩篇評論,作者中山淳史從鴻海收購夏普來看日本企業的困境,特別點出這次夏普面對財務危機,雖然很多人困惑「為什麼沒有像以往那樣,由日本企業聯合加以守護?」但他認為這是現實,而且不可否認的,這次願意收購夏普的,扣除日本産業革新機構(INCJ)外,就只有鴻海一家認為自己需要夏普、而且願意收購。
他也點出這是給日本企業一大警示,那就是日本上市企業今後在面臨不得不出售業務和公司整體的局面時,很有可能找不到買家,同時對於日本企業在面對其他亞洲企業的崛起,夏普給的教訓或許就是「日本人並不是很了解全球的市場」。
「崩壞的企業道德」讓夏普遭到了報應
然而除了檢討日企本身的全球競爭力之外,另一篇由西條都夫所撰寫的評論則更直接點出,很可能是「崩壞的企業道德」讓夏普遭到了報應。
西條都夫透露自己在與不少科技業接觸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對夏普的批評,他強調,有企業道德的企業多半非常優秀且能得到尊敬,任何人都希望與那家企業做生意和展開合作,但欠缺企業道德的企業則是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滿,如果有可能,誰都不希望與其合作。
他也提到日本企業往往基於禮貌,不太會去說其他企業的壞話,但就他採訪過程所接觸的得知的事件,或許「企業道德的缺失」應該可以解釋夏普為何可以從液晶面板的開創者與領導者變成一家需要重建的企業。
西條都夫舉例表示,他曾經接觸曾在1990年代為夏普生產液晶面板關鍵零組件裝置的小松製作所,正是「夏普缺德」的受害者,當時夏普開出各種特殊條件,要求小松依照夏普所需客製化生產零件,但夏普卻不願意多付款,導致小松製作所最後為了回收成本的財務壓力,只好拿著這些成果向海內外企業銷售這項融合夏普智慧的液晶面板零組件。
日立、索尼、東芝都對夏普做生意的蠻橫行為不齒
這位知情人士甚至感嘆,如果當初夏普願意多付一些錢,可以有體諒一下供應商的肚量,那麼面板技術或許外流的狀況也會減少許多。此外,日立製作所的人士也稱「夏普是一家很難合作的企業」,透露當年為了營運不佳的面板事業部找上夏普尋求整合,但夏普卻完全居高臨下、態度非常冷淡,甚至對待當時還是客戶的索尼(SONY)與東芝(TOSHIBA),甚至可以在東芝與索尼與堺工廠簽定採購合約後,因政策獎勵需求升高下,逕自決定限制供貨給索尼與東芝,並優先供貨給夏普。
這兩家公司高層對夏普這種行為憤怒表示:「夏普把客戶當作什麼?那家公司絕對不能原諒」。最後,當然堺工廠失去了兩大客戶,當政策獎勵需求因素消失後,堺工廠也陷入困境,最後得靠著鴻海的資金重新起步。
處於強勢地位而舉止蠻橫,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都會遭到報應
西條都夫評論指出,夏普因為只會要求卻不願付出代價,對自身眼前利益的重視更勝於對合作伙伴的信任,欠缺的就是能得到其他人尊重的企業道德,甚至夏普還可能僅僅是案例之一而已。暗指企業道德的缺失還存在其他企業中。西條都夫更認為,就算自身處於強勢地位,但如果舉止蠻橫,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遭到報應。
對照鴻海在與夏普談判過程中,夏普一開始的高姿態,以及並未誠實及早告知的或有負債風險,再加上鴻海副總戴正吳昨日在面對日本媒體質疑如何保護夏普技術不外流時,憤慨回應:「韓國從原本不會做面板,到現在居世界領先地位,流出面板技術的,是台灣人嗎?還是日本人?」直指讓技術外流的其實正是日本人自己,或許也正呼應了這篇日企「企業道德崩壞」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