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針對17個發達經濟體的人民,進行對於美國與中國的觀感調查。其中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觀感是(27:69)表示27%的台灣人對中國有好感,而69%持負面看法。幾個與台灣比較親近國家對中國的觀感如下:美國(20:76),日本(10:88)南韓(22:77)。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經常以軍機繞台恐嚇台灣,並一直在國際上打壓台灣,台灣是可以説是最受中國欺壓的國家,但是在上面提到的幾個國家間,台灣人竟然是對中國最有好感,最少負面看法。為了探討這個問題,讓我們看以下兩份民調。
今年年初台灣智庫公布民調顯示,有64%民眾自認是台灣人,2.1%自認自己是中國人,31.8%認為自己兩者都是。7月20日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公布最新民調,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達63.3% ,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僅2.7%,自認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達31.4%。兩份民調結果非常接近,互相印證民調的準確度。兩份民調中,自認是「中國人」加上自認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都是在34%上下,表示約有1/3的台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台灣人傾中,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1/3的台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
台灣會有這種「認同的混淆」應歸咎於歷史的演變。70多年前國民黨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實施暴力獨裁統治,經由教育體系大力灌輸「大中國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再者,蔣介石帶來的129萬軍民約佔當時台灣總人口數的13%,很多他們的後代已經認同台灣,自認是台灣人,但是還是有部分人難以擺脫大中國的情節。三者,2001年台灣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兩岸間經貿的往來突飛猛進,中國已經成為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岸人民密切交流,也自然造成認同上的混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近幾年來中共對台灣進行大量的「統戰工作」。從宮廟人員、鄰里長、各級學校學生都是中共邀請到中國免費觀光旅遊的對象,在旅遊期間不知不覺就被洗腦了。
增進民眾對台灣的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其實台灣在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依據正大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從1992年的17.6%上升到現在的63.3%,「自認是中國人」從25.5%降到2.7%,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從46.4%降到31.4%。可見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努力下,民眾對台灣的認同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有1/3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表示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在這裡我們提出一點建議來幫助促進民眾「對台灣的認同」,就是建立「台灣國家博物館」。
建立「台灣國家博物館」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座國家層級的「博物館」,陳列著該國「歷史文物與民俗風情」。外國來的遊客只要在館內瀏覽一番,就可對該國的「歷史與文化」有初步的認識。並且,若「台灣國家博物館」能夠成為台灣民衆的旅遊勝地,對促進民眾對「台灣的認同」會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台灣就欠缺這麼一座,陳述台灣歴史與台灣文化,國家層級的博物館。很多外賓都被帶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這種情況完全跟目前政治環境脫節,我們宣稱台灣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拒絕中共的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但是我們的重點博物館展現的竟然是「中國歷史與文化」。要糾正這種與現實脫節的情況,「台灣國家博物館」的規模與氣勢都必須大於「故宮博物院」。
非暴力革命是台灣人的驕傲
再者,從1945年日本敗戰、國民黨政府佔領台灣,到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的50多年間,台灣從國民黨政府的獨裁暴政,演變到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從戒嚴令下的白色恐怖環境,轉變為自由開放且充滿活力的社會。無疑的,這一段歷史是一場「非暴力革命」,也是台灣人的光榮與驕傲,應該讓外賓來共享。這埸革命的過程是一起接一起的抗爭,其中關鍵性的歷史事件,如悲慘的「228事件」、可歌可泣的「美麗島事件」、李登輝總統大力「推動民主化」等,有關這些事件的「原始文物」應該趕快收集並保存,而「台灣國家博物館」就是收集及保存這些文物的最佳機構。
現代青少年生長於民主時代,對於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不是很瞭解,很多人不知有「美麗島事件」,對於「228事件」也只有模糊的印象。若是「台灣國家博物館」能夠成為中小學生集體旅遊的景點之一,可以幫助國民對本國歷史的認識。尤其是目前的網路時代,假消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傳播,博物館所收集的文物可以扮演公正並具有權威性的角色,讓國人可以看到真正的台灣歷史。
成立籌備委員會進行規劃
「台灣國家博物館」必須是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具有權威性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築與規劃可以參考世界級的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Getty museum)等。我們建議民進黨政府成立籌備委員會進行規劃。
(李木通為美洲台灣日報社長,南加州中小企業主,前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董事長,前洛杉磯台美商會會長。陳文石為前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董事長、畫家)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