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韋傑理:向黨外雜誌時期的台灣民主致敬!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韋傑理:向黨外雜誌時期的台灣民主致敬!

 2018-02-19 14:30
美國NASA的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美國NASA的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台灣總共經歷3階段的黨外雜誌時期,為台灣民主進程、言論自由,扮演催生角色,並動員台灣民眾共同完成對抗戒嚴法使命。《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e)創辦人,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2018年1月23日,在台灣英文媒體《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邁向民主進程的黨外雜誌」(Taiwan’s “outside the party” magazines on the road to democratization)。內容指出,台灣從1979-1992年的民主奮戰轉型過程,是讓台灣人真正感到驕傲的歷史一頁;該歷程改變台灣國家認同的方程式,並為人民的共同未來願景奠定基礎。

塑造台灣民主轉型運動的重大事件,一般較為人知者,包括有1.)1979年美麗島事件;2.)1986年民進黨創立;3.)1987年解除戒嚴法;4.)1991-1992年完成國會改革,憲法增修;5.)1996年進行總統全民直選,以及國會全面改選。

除了上述5項歷史重大進程之外,較少被觸及者,為促進台灣民主轉型的重大推手,1970-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風潮。以下概述其3個不同時期的發展梗概。

台灣在1979年以前,少有反對派刊物,得以順利出版;康寧祥所代表的反對派本土菁英,成功在1975年推出《台灣政論》,是其中異數;不過,其影響規模相當小,而且以短命收場;因為國民黨政權很快加以查封。

到了1979年,島內情況有所改觀,因為美國不再承認國民黨做為中國合法政權代表,轉而在1978年12月承認中共北京政權。那個充滿焦慮緊張年代,國民黨政府在時局動盪之際,終止了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選舉,導政黨外人土,開始有機會形成鬆散結盟。

1979年夏天,兩股黨外勢力分別各自創辦黨外雜誌;其一、康寧祥創立《八十年代》,由江春男擔任編輯;《美麗島》則由黨外運動老將黃信介所創辦。到了同年秋天,這2分雜誌皆打出一定知名度,不過卻成了秘密警察鎖定,大力打壓對象;另外,當時的促統幫派人士,以及反共義士們,亦極力抹黑這些黨外雜誌,並將其視為中共聯合陣線的同路人

1979-1983/噤聲與發聲

1979年的黨外雜誌運動,最後以「美麗島事件」收場。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當天在高雄的紀念活動,約有萬名群眾參與一場和平集會,結果警方擴大動員包圍,並對參與活動民眾發射催淚彈,故意製造黨外人士暴動,蓄意滋事的混亂場面。3天之後,國民黨政權幾乎全面逮捕黨外領導人,並指控其意圖煽動叛亂(sedition),陰謀推翻政府。

「美麗島大審」從1980年3-5月,共歷經三次。就國際觀點而言,它清楚明白顯示,那是鎮壓性政治系統,以及完全偏頗司法體系下的不公審判過程。當時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頭條新聞,就將這一系列審判,視為「滑稽司法大戲」(Comic Opera Trial

美麗島事件之後,一直到隔年1980年年底,不再有黨外雜誌出現。國民黨也一度暫停國大代表,以及立法委員選舉。不過,隨後的選舉顯示,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家屬的參選,多數獲得勝利;例如受難者姚嘉文的妻子周清玉,當選國大代表;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以及美麗島雜誌發行人黃信介的胞弟黃天福,該2人參選立法委員皆高票當選。

上述國會議員增額補選的勝利,給尋找民主出路的反對黨,帶來一線希望;僅管,總體而言,台灣當時持續欠缺民主與人權根基;而且許多反對派人物正處於身陷囹圄困境

1981年春天,數家黨外雜誌重獲天光,陸續出刊;包括有康寧祥創辦的《八十年代》,再度復刊;立法委員許榮淑出版《深耕》雜誌;國大代表周清玉推出《關懷》雜誌。總計到了1982年夏天,台灣發行的黨外雜誌,成長到12家之多。

1982年夏天到1983年,台灣出現第二代黨外雜誌的接棒現象(因第一代雜誌創辦菁英多數被關在牢房)。當時美麗島的辯護律師尤清,發行《博觀》雜誌;黃天福則推出《縱橫》、《鐘鼓樓》(後來改名為《蓬萊島》雜誌。)

出版審查/國內外接連謀殺命案

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黨外雜誌,不可避免引來國民黨強力鎮壓。其監控手段包括有4種方式:其一、移除或直接下令某些敏感文章不得刊登;其二、直接禁止當期雜誌出版(僅管在許多書報攤,仍然可以購得);其三、沒收該期刊物;其四、吊銷其出版字號;不過,當時黨外雜誌發行者,多半會申請多個出版核准字號,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類似的文章內容,照樣得以偷渡出版。

黨外雜誌之所以遭到出版審查監控,主要原因包括有,揭露高雄事件政治犯在獄中的嚴酷遭遇;討論台灣在國際間孤立處境;號召籌組反對黨;揭露國民黨不光采事蹟以及蔣家(蔣介石)獨裁者內幕。

黨外雜誌之所以遭執政當局深惡痛絕的其它原因還包括有,頻頻討論1980年228當天林義雄家人在台北住宅遭遇的滅門血案;1981年7月任職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陳文成教授在台大校園內的返台死亡命案;以及在美國本土發生《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即江南)遭殺害命案。

1984-1986/黨外雜誌第三世代

1984年初,台灣黨外雜誌進入第三階段(或名之第三世代);其中包括有林正杰創辦《前進》雜誌;鄭南榕推出《自由時代》雜誌;這個階段的黨外雜誌創辦人,並未參與高雄事件,也與美麗島事件沒有直接因緣;相當特別的是,這時期的黨外雜誌,不但發行刊物,也透過街頭遊行,向執政當局施壓。

隨著運動領袖提倡的自由、民主化思潮,得到民眾廣泛支持,KMT政權卻逆勢操作,增強當局的言論出版審查;甚至在1984年10月間,還召開一項研擬「思想警察」的官方會議;出席單位與人員,包括有警備總部(即當時政府安全資訊部門的主導機關)、行政院新聞局長張京育,以及當時擔任國民黨要職的宋楚瑜。這場會議紀錄曝光之後,被外界視為根本就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預言小說《一九八四》的翻版,統治者意圖透過思想警察,迫害獨立思考者與異議者。

到了1985年初,國民黨更加激烈進行其對付黨外雜誌的「沒收運動」(confiscation campaign),並派出1千位警察沒收違禁言論的黨外出版品;同時對一些刊物祭出司法行動,例如,當時擔任《蓬萊島》周刊社長的陳水扁,曾因該刊物的言論入獄。到了1985年9月,約95%黨外雜誌,盡遭KMT當局沒收

隨後的黨外運動,展現強大群眾動員能量,最知名者為1986年,由鄭南榕、江鵬堅等黨外人士共同發起的「519綠色行動」。他們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要求KMT解除戒嚴;其運動主張認為,打從1949年5月19日以來,國民黨於台灣施行戒嚴令,並且以動員戡亂時期的法律作為最高依據,導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自由權與人權,盡遭嚴重限縮;當局宜早日解除戒嚴,還權於民。

台灣黨外運動提出的解除戒嚴令訴求,在美國國會,亦獲得部份舉足輕重的參議員與眾議員聯手支持。這些國會議員,常在國會召開聽證會,指證台灣不民主,未致力人權保障。他們要求KMT當局,早日解除戒嚴,朝民主政治體制發展。

1987-1992/解嚴與廢除國安法

1986下半年,台灣政治景象經歷鉅變,黨外領導菁英創建了民主進步黨;同年10月間,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告訴美國華盛頓郵報,他將解除戒嚴令。同年12月的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增額選舉,新成立的民進黨在國會席次大有斬獲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信守承諾,解除戒嚴令;同時間KMT亦頒布「國家安全法」取代其地位;另一方面,刑法100條內容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皆屬犯罪行為,所以當時人民的言論自由,仍遭受國家箝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然而,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依舊延續下去。

為了爭取「言論自由100%」,1988年12月鄭南榕在《自由時代》雜誌,刊登一篇「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主張台灣的自由民主,卻遭煽動叛亂罪名指控;警方隨之對其雜誌社辦公室展開包圍。圍困攻勢進行約3個月後的1989年4月7日,警方鋸開鐵門,強行進入;為了對抗警方強力逮捕,鄭南榕透過點火自焚方式,捍衛他的言論自由信仰。

鄭南榕事件過後,來自國內外要求台灣民主化的持續壓力,以及李登輝善於引導內部政局,導致台灣在1992年5月,宣佈廢除國安法,以及刑法100條;從而也讓台灣正式揮別長達40多年,透過羅織罪名藉以打壓異議人士的「共黨叛亂時期」(或名之為白色恐怖。)其後李登輝主政時期,所領導的立法與修憲,完成國會全面改選;隨後並在1996年,完成台灣總統直接民選的萬願望。

目前在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的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於專文尾聲之際強調,台灣成為自由、民主國家的轉型過程,大半歸功於黨外雜誌時期(有名或無名的)男女英雄,他們以無比勇氣對抗國民黨政權的蠻橫打壓,為台灣後來的光明前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