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屬重要的民生、經濟及國安產業,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政府政策對農業的永續發展尤為關鍵。近來負責農業大政的農委會陳主委因個人言行遭到外界嚴詞批評,國民黨立委也數度要求陳主委應下臺負責,而行政院則多次表達力挺之意。本來政務官的去留係由任命他的長官決定,政務官或事務官等非民選官員無法罷免,由於政務官的任用及權力並不來自民意的直接付託,他們在乎的自然不是人民,而是給予他們權力的長官或政黨,也影響到整個文官體系的風氣,當前臺灣官場(政壇)充滿對權位的貪戀(民間戲稱得到官癌),自吹自擂,看不到士大夫應有的風骨,這才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農業施政最主要的目標是要讓「農民過好日子」並讓農業成為「幸福產業」。這些年蔡政府在「惠農」方面,確實推出了許多措施(如實施農民職災保險;普推農民所得及災害保險;提高老農津貼;擴大辦理農機補助;大力實施保價收購),討農民歡心,但是在調整產業結構去蕪存菁,農業先進科技研創及推廣,實質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國際新市場的開發,跨境電商的發展,鼓勵大企業投入農產行銷等等,則未能與時俱進,使得現行台灣農業仍存在:基層勞動力不足,農產品品質不一,農產品農藥不當殘留,產銷發生經常性失衡,國內市場小且遭國外農產品搶占,國外市場開拓不力等等,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治本」的解決方案,老是拿保價收購及補貼救助作為農業施政的主軸,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加以政治導向使得產銷失衡幾乎成為常態,務農依舊沒有幸福感,如何成為幸福行業。
政策引導農業創新轉型
農業已經進入新型態的競爭模式,農業經營也由自耕農型態逐漸轉為農企業經營,仰賴政府保護的農業時代已經過去了,國內農民務農的心態以及政府的農業施都應與時俱進,不能老是炒短線,老想靠補貼,反錯失了台灣農業轉型升級的契機。農業也不一定是區域經貿合作的絆腳石,可以借力使力透過區域經貿合作,打開國內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這需要政府的卓越領導。日本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如擴大規模,鼓勵家庭經營轉為法人經營;填補勞動力缺口,在國家戰略特區對外國人就業採取解禁措施;先進技術與農業連結,落實智慧農業;消除農產品出口限制,改善出口環境;建立多元海外農產品推廣管道;鼓勵大型企業參與農產品研發暨外銷;透過高技術,吸引年輕世代務農;擴大海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活用等措施,相當值得台灣政府參考。
新科技的研發與整合(如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運用雲端運算、無人農場實體化等等)使得全球農業正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全球農產價值鏈將重置,農業很有機會成為令人稱羨的「幸福」賺錢產業,關鍵就在於政府卓越的政策引導,這正是當前台灣所欠缺的,固本都不易了遑論「直掛雲帆濟滄海」。過度的補貼與保護,正如溫水煮青蛙般,只會讓台灣農業失去應變力,離幸福農業越來越遠!台灣農業優勢正在流失,不知標榜一生懸命為農業的陳主委想好對策了沒?
農業已經進入新型態的競爭模式,不能老是炒短線,老想靠補貼,反錯失了台灣農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可以借力使力透過區域經貿合作,打開國內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這需要政府的卓越領導。示意圖/郭文宏,民報資料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