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53.5.4《老人與海》獲普立茲 海明威高潮與死亡都源自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53.5.4《老人與海》獲普立茲 海明威高潮與死亡都源自它

書中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

2017-05-04 08:00
1952年9月1日《生活》雜誌刊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500萬份雜誌兩天內被搶購一空。圖/網路資料照
1952年9月1日《生活》雜誌刊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500萬份雜誌兩天內被搶購一空。圖/網路資料照

「能用最少的句子、最短的段落,將情節推到最高點,讓故事存在讀者的呼吸間,留下純粹而精準的印象。忠實而無畏的創作出反映時代艱苦面貌的作品。」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給予美國作家海威明的讚譽;而將他推上顛峰的鉅作《老人與海》,在獲諾貝爾獎榮耀的前一年、1953年5月4日,普立茲奬先給了他桂冠。

1917年由美國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立茲的遺願設立的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分為新聞類獎項和非新聞類獎項(Letters, Drama & Music)。非新聞類獎項包括小說、非小說、戲劇、詩歌、歷史、傳記及音樂等七類。

出刊2天賣出500萬本雜誌

1953年獲獎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記者出身的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為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1952年9月1日,他在《生活》(Life)雜誌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500萬份雜誌因此兩天內被搶購一空,直到今天,英美文壇仍深受海明威影響。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一位老漁夫在捕魚的過程中,與大自然搏鬥的經歷,巧妙地隱喻人生中的勇氣與毅力,被譽為足以代表海明威所有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精華。

故事描述一位84天沒有捕到魚的老漁夫桑迪亞哥,在小男孩馬諾林幫助下出海,決定到更遠一點的海域碰碰運氣。終於,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上鉤了,年邁的桑迪亞哥幾番搏鬥雖然制伏了馬林魚,卻因魚流的血引來了鯊魚群,展開更激烈地、驚險而殘酷的鬥爭。老桑迪亞哥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他只知道自己沒有其他選擇,因為生存本身就是一場戰鬥。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桑迪亞哥的名言、也是海明威的名言。

第一本中譯本出自張愛玲之手

這個中篇小說在《生活》雜誌發表後舉世關注,中譯本出現也成了一段文壇的經典。鮮少人知道,第一位將《老人與海》翻譯成中文的譯者,是華人文學界的曠世才女張愛玲,此書更是她最鍾愛的一本外國小說。當年她離開上海到達香港,迫於生計,在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找到翻譯工作,參與大規模的美國文學作品中譯計劃,《老人與海》就在此之列。張愛玲翻譯的《老人與海》中譯本1952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但譯者起先署名范思平,1955年第三刷時才改回張愛玲;而透過張愛玲精準又典雅的語彙,把原著如同大海般的生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愛玲曾在譯者序文中寫及:

該書中老漁人在他與海洋的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便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們是否能夠體會到。這也是因為我太喜歡它了

 
張愛玲是第一位將《老人與海》翻譯成中文的譯者。圖/網路資料照

《老人與海》成永難超越的門檻

海明威創作啟蒙甚早,寫作生涯源起於記者工作。中學時曾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這是他首次寫作經驗。18歲之齡便到了在當時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當記者,正式開始寫作生涯。儘管只工作6個月,但這家報社當年僱用了很多才華洋溢的記者,而每個記者幾乎都懷抱著寫作的夢想。

他的一生一如他筆中的老漁夫桑迪亞哥,不斷地在戰鬥,與戰爭、疾病及波折的感情生活奮力搏鬥。因罹患憂鬱症接受電痙攣療法,據稱因此嚴重失去記憶。62歲生日前3週,他在位於愛達荷州克川市的家中,以雙管獵槍自戕身亡。亦有人認為,由於他在寫作上對自己要求很高,因作品無法再達到《老人與海》的高峰水準,陷入絕望才步入自殺一途。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海明威
維基百科/老人與海
張愛玲第一本譯著《老人與海》

《民報》關心你,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