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走過八七水災近半世紀 赤柯山農民終將「翻身」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走過八七水災近半世紀 赤柯山農民終將「翻身」

 2017-08-07 10:03
走出八七水災陰影,赤柯山農民爭取合法承租權益,經過土地解編程序後,今年公地放租已逾九成。圖/王志偉
走出八七水災陰影,赤柯山農民爭取合法承租權益,經過土地解編程序後,今年公地放租已逾九成。圖/王志偉

曾經,是「八七水災」的受災戶,從西部翻山越嶺來到花蓮,自力更生,耕種務農,卻因土地問題,成為「農業黑戶」,任何補助申請都於法無據,只能自求多福,他們,是赤柯山的金針農。生命的挑戰接踵而來,他們以台灣人無比堅韌的毅力,勇敢面對,在政府加快腳步解編下,現在赤柯山已經超過九成進行解編放租,拿到承租戶契約的那一刻,農民好欣慰,終於迎來生命中最美的金針花海。

「八七水災」,一個台灣遭逢天災巨變的記憶,其中有不少「災民」自西部移居到富里鄉、玉里鎮,他們徙地而居,逐步開墾耕作,現在多已到了第三代,他們用盡一生心血開發赤柯山,成就每年夏季花蓮美麗的金針花季。

「八七水災」,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發生於台灣中南部的嚴重水災,為台灣戰後至今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及2009年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當年中南部嘉義地區受災戶因家園被毀,他們四處奔走,部分前往花蓮赤柯山落腳,但日子過得十分辛苦。

幼時跟著父母來到赤柯山開墾,現年62歲的赤柯山永續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陳錦竹,說起「逃難過程」,記憶雖是模糊,但要說何處是故鄉,他毫不遲疑地認為,讓他用盡一生心血開發的赤柯山,才是與他生命連結最深的一塊樂土。

擺脫「農業黑戶」政府加速辦理赤柯山國有林地解編 

記憶中,他們全家由阿里山出發,花了一星期的時間,翻過好幾座山頭,才抵達玉里鎮八通關古道的登山口,接著又步行許久才來到赤科山這處未經開發的璞石。「從無到有,搭建茅草屋、開闢農地種糧食,花費兩年時間終於見到成果,便通知家人一起搬過來…」這是從小,陳錦竹聽著父親一次又一次地述說的往事。

赤柯山有「台灣小瑞士」之稱,其中不少農戶為早年八七水災至西部落腳定居。多年來爭取土地解編,盼能爭取合法承租權。現在赤柯山金針花已開滿山谷,遊客絡繹不絕。圖/王志偉

陳錦竹說,當年據悉陸續有約三十戶落腳於此(現在八十九戶、約三百多人),他們在此生活了四、五年,但是這裡其實連地名都沒有;陳錦竹父親趁著時任省主席的林洋港來花蓮巡視時陳情,後來甚至宋楚瑜到場時,其父親一度下跪懇求政府協助興建當地基本設施包括鋪路、供電。

在他們逐步開墾下,赤柯山金針花打出了名號,每年絡繹不絕的遊客登山賞花,不過,早年土地法規範沒那麼清楚,導致遭逢天災等氣候異常,赤柯山「農民」因土地未具合法地位,無法獲得相關補助,一直以來,當地農民都只能自求多福,他們苦笑地說,自己根本是「農業黑戶」。

直到政府宣布赤柯山解編,並於2013年推動修訂「國有耕地放租實施辦法」通過,目的就是為了讓國有耕地合法放租給金針農,然而撥交程序的複雜超乎預期,歷經多次協調查估,行政院並統籌由林務局、國有財產署與地方政府加速辦理承租案,光是這一兩年,國有財產署現勘不下百次。

根據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花蓮辦事處主任吳泰焜表示,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已接管683筆、2963034公頃、放租620筆、2451576公頃,赤柯山放租土地件數(面積)已達九成。吳泰焜表示,這是一個放租的成功案例,赤柯山農民爭取合法承租權益,在政府機關整合下,可以加速協助農民獲得承租全,讓辛苦的金針農獲得應有的權益。

現在地方政府與立委蕭美琴規劃與關切下,逐步建設富里鄉六十石山與玉里鎮赤柯設施,蕭美琴積極要求電桿地下,讓鄉村道路提升安全性,今年電線桿幾已完地下化工程。縣府也提出「留花」政策,補助農民並推動當地觀光事業,盼能漸漸改善赤柯山居民的生活。

赤柯山永續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陳錦竹,憶及往事,不堪回首,早年水災戶舉家遷移到山上,赤柯山讓他們用盡一生心血開發與保護。圖/王志偉翻攝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