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味】阿塗師復刻老臺菜 讓你嚐嚐手路菜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味】阿塗師復刻老臺菜 讓你嚐嚐手路菜

 2018-01-28 12:35
紅蟳米糕是知名度相當高的「手路菜」。
紅蟳米糕是知名度相當高的「手路菜」。

臺南人遇到「吃」這件事,常會被問也常問人。

現在被問的機會大概遠多於問人,通常只要身邊的朋友知道自己是臺南人,接下來的話題通常就會是一連串的美食問答,哪裡好吃或是你有沒有吃過甚麼,不然就是被要求介紹一些口袋名單。但尷尬的是,任何一個生活在家鄉的人,最常吃的大概都是自己家裡廚房煮出來的三餐,所以常要面對外地來的朋友講了一大串「必吃在地美食」,自己表示沒吃過幾樣之後,問與被問的人都傻眼的窘態。

臺南的點心

但「問人」對於臺南人來說就意義重大了。臺南人的厚禮數絕大多數反應在吃這件事上,例如參加各種宴會時,主家最擔心的是菜色好不好,朋友家人會問你那場宴席「吃得好嗎?」長輩更會怕你吃不過癮、吃不飽。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從身分轉換的細微不同,臺南人在意客人吃得好不好程度,遠重要於自己吃了甚麼,這事關友情與氣度的展現,所以招待朋友賓客吃飯的謹慎程度,才是造就臺南傳統美食的重要關鍵。

現在流行的各種「小吃」,對於傳統的臺南人來說,其實叫「點心」,是商業用的簡便菜色,也是一般社會大眾為了方便的平價吃食,雖說也有味道也有好壞之分,不過「出外郎,呷止么」——吃得飽最重要,好吃算是意外加分。

酒家菜才是真功夫

老一輩的總說吃飯要吃慢,不是怕噎著,而是怕浪費了好味道。出一道菜與品嘗一道菜需要同樣的用心。對有點年紀的人來說,「酒家菜」是「功夫」與「手路」的同義詞。年輕一點或許知道紅蟳米糕,或是從電影《總舖師》的劇情裡聽過雞仔豬肚鱉。如果有機會跟老派一點的臺南人聊到這些菜,就會發現那已經不是一道吃食這麼簡單,他們可以眼裡閃耀著光芒,活靈活現的告訴哪位師傅做某道菜時有多精采,味道又是如何的讓人回味再三。


「阿塗師」吳金塗指著貼滿牆面的媒體報導,娓娓道來「欣欣點心店」這間臺菜老店的由來。

在1950、60年代那個臺南還很繁華的時候,上酒家不全然是為了花天酒地、鶯鶯燕燕,更多是談生意或喬事情的重要場合,氣派要足、場面要夠,絕對不能有任何「漏氣」的情形。酒家菜成為要彰顯自己也是有品味的內行人的決勝關鍵,吃過哪些名店的名廚料理,更是一個人是否見過世面的重要依據。

回首來時路

要做好一道菜,需要的努力與辛苦大多不為人知,臺南知名的老牌名店欣欣餐廳的老闆吳金塗就相當熟諳這箇中滋味。老師傅講起學藝的過程,總是面帶微笑地說,但外人很難知道那是一種深刻付出與堅持後的雲淡風輕。

阿塗師的父親原在俗稱頂大道的興濟宮前賣香腸熟肉,與臺南另一間知名的「阿霞飯店」是同家族的親同。年輕時也曾想上臺北一展身手的阿塗師,剛開始沒有想過繼承家業,當兵後才決定回家裡跟隨五叔學習廚藝。

廚師的工作並不輕鬆,從成功路旁一坪多的小店開始,輾轉到竹仔街上稍有規模的店面,再到今日的欣欣餐廳。靠的是每天超過十二小時,一年只休一天的賣命打拼。但當你問阿塗師「只要肯吃苦,就能成功就能煮出令人驚艷的一手好菜嗎?」答案卻是否定的,「辛苦只是基本,真正的關鍵在於用心與肯思考」,他這樣說。


掌握火候,以大火過油起鍋,是完成一道豬肝料理的關鍵。

不出大菜非名廚

做為知名大廚後,常要面對「挑嘴雞」級的客人上門來。面對這個等級的客戶,大廚們自然要拿出真功夫與巧思,總不能掉了面子。畢竟能夠煮出基本的味道只是料理的根本,好的廚師會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提升口味,進而成為自己知名的「手路菜」。行家都知道能出「大菜」的才是真功夫。

但要出一道大菜,陣仗往往跟打仗一樣。像是為了維持口味的一貫,所以食材貨源必須穩定。這時,不和市場方面打打交道是不行的。食材該從哪裡進?進甚麼貨色?要進多少的量?處處都是運籌帷幄的精打細算,質與量都要準確。然後烹煮時食材怎麼處理?哪樣料先下?還是通通一起下?煮到怎樣算好?憑的是豐富的經驗還有絕佳的臨場反應。

失傳的味覺

以知名菜色「南靖肝」來說,如何去除豬肝的苦味便是功夫,大火過油迅速起鍋,佐以五香粉再次料理調製,是師傅講一次就能略知的步驟,但要如何掌握火侯、讓豬肝入味卻又口感軟嫩適中,沒有多試幾次是拿不到兩把刷子的。


知名菜色「南靖肝」

再說「五柳枝」或是「芙蓉玉帶魚捲」這些魚類料理。近年來因海洋資源的匱乏,以前師傅們慣用的魚類斷貨,所以現在已經很難吃到傳統用咬狗魚烹煮的版本了。不得已選用新漁貨時,烹煮手法也得跟著食材做微調,這時就完全仰賴老師傅的細心與巧思,才能讓顧客吃不出落差,甚至覺得風味更好。不過阿塗師也說,像「芙蓉玉帶魚捲」這類手路菜,年輕人不願學,實在太細膩耗工了。


芙蓉玉帶魚捲這類手路菜,年輕人不願學,實在太細膩耗工了。

老一輩的廚師逐漸不再握刀掌勺,註定了有些味道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消失。失去的不只是熟悉的滋味,更多是隱含其中難以具體形容的堅持與用心,那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老派的臺南生活中,吃跟煮的人都得一樣內行,彼此像是熟到不能再熟的默契一般,透過吃食來感受彼此的真心誠意。那些伴佐佳餚、呼朋引伴的良辰美景,就像小時候常吃到的八寶米粉,偶爾得需要一點運氣與真心的期待,才能夠再次回味那無可取代的美味。

※本文摘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觀‧臺灣》第34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