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能源轉型如改革,莫向缺電恐嚇低下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能源轉型如改革,莫向缺電恐嚇低下頭

 2018-05-08 12:14
2025非核家園雖然已是政府既定政策,但還是有些勢力想要反撲,散播沒有核電之後會缺電、電價上漲的訊息。圖/翻拍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2025非核家園雖然已是政府既定政策,但還是有些勢力想要反撲,散播沒有核電之後會缺電、電價上漲的訊息。圖/翻拍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台電今年三月中證實,最快六月起,核四燃料棒將於三年內分8批運出台灣。這代表2025非核家園,來到具體落實階段,不只兌現蔡總統的競選承諾,也符合多數民意追求的非核家園。

但是,對於遍布產官學界的核能幫而言,一旦核四燃料棒運出台灣、核能政策進入落日階段,他們長期仰賴且壟斷的巨大利益,也將隨之開始倒數計時。於是,數十年來代代相傳的核工菁英及相關產業,理所當然使出渾身解數,力拼救亡圖存,甚至煽動民眾對缺電及電價上漲的恐懼,也在所不惜。

本月份出刊的遠見雜誌,即以〈史上最大缺電潮來襲 2025年電力成本恐漲45%〉的驚人標題,報導倘若按既定期程落實非核家園,未來電價將上漲45%,甚至即使如此也無法解決缺電危機等聳人聽聞的內容。

然而,攤開這篇報導,其採訪、引用的資訊,要不出自前身是核子工程學系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就是台電長期外包顧問公司前董座的部落格,或不具名的電力工程師、能源主管。

這些資訊來源,說好聽一點,或許是電力能源與核能工程的專業者,但換個角度坦白講,更可能是核能政策及核四續存與否的直接利益關係人!

事實上,在分工複雜的現代社會,專業領域的知識及其帶來的利益,兩者結合本就難以避免。但是,進行公共政策的討論及決策時,若沒有充分利益揭露,隨之而來便是無盡的爭議。更嚴重的是,為了爭取或捍衛特定利益,利用一般民眾對專業知識的缺乏,混淆事實、操弄輿論,不僅踐踏自身專業,更是欺騙社會。

遠見雜誌這篇報導引用的資訊,正是專業人士,利用知識落差,企圖獲取自身利益,這種不當行為的最糟示範。

例如,該報導引用的數據中,核能發電每度成本為1元,但台電公布的數據卻是1.86元,相差逾八成。更重要的,其中提撥用於核廢料處理及核電廠除役處理的核後端基金,因為核廢料最終貯存方式及地點遲遲無法選定,仍極可能必須增加支出。亦即,核能發電成本,未來並無下降,而只有升高的可能,更遑論錢坑宛如黑洞的核四了。

相對地,儘管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仍然偏高,但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初期投入資本的回收,未來只會逐步降低,以離岸風電技術成熟的荷蘭為例,風場招標的每度價格已經低至新台幣2.6元。況且,台灣今年度離岸風電躉購價格約為每度5.85元,已較去年6.04元下降,對比世界各國於技術起步期的價格,德國每度5.12元、英國5.72元及日本的9.83元,尚屬合理範圍內。

又或者,該文指出,馬政府時期興建的新電廠將陸續完工,投入發電行列,並以此指責現今蔡政府缺乏全盤的能源政策規劃、是「反核衝過頭」云云。

但實際上,去年夏天引發限電危機的諸多原因之一,即是馬時代規劃的電廠進度落後、無法於預定日期商轉。其中大林新一號機、大潭七號機及通霄新一號機,早該在去年夏天前商轉,卻因為馬政府時期縱容台電擺爛,到了用電尖峰,只有大林新一號機開始試俥,餘兩座卻仍在施工,發電量不到原訂進度12%。更不用說,第三接收站正是馬時代錯誤決策留下來的爛攤子。馬政府在能源政策的怠惰,完完全全遺害能源轉型未來。

坦白而言,蔡政府上台之後,面對能源轉型挑戰,確實無比艱難。但背後的原因,除了現實層面的用電需求、環保問題,以及綠能技術的起步門檻,恐怕還有來自現行能源政策下既得利益者們的抵制與反撲。

長期以來,台灣的能源領域,極度仰賴特定體系培養的技術官僚,對內一脈相承、共享利益,對外以專業知識門檻阻擋其他意見進入,其中核能幫因為其高度專業性,更是如此。因此,原應配合政策調整的技術官僚,反而回過頭限制政策選擇的可能,最終將私人利益混淆為公眾利益,將能源政策的調整與分配,扭曲成電價上漲與缺電的恐懼。

其實,能源轉型正如同蔡政府推動的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其他諸多改革,充滿現況的限制及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杯葛。正因如此,改革成敗並不僅取決於為政者的能力、智慧及決心,往往更需要社會大眾支持。

在能源轉型上,作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拒絕過去政策下的少數既得利益者,藉由踐踏自己的專業扭曲事實,要求大眾屈服於他們的利益存續。畢竟,專業知識應該為公眾服務,而非成為霸權、恐嚇公眾獲取利益,這才符合現代社會的民主精神。


本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