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走過四十載 桃機蛻變進行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走過四十載 桃機蛻變進行式

City Adventure—大城小事

 2019-07-07 13:37
40年來,桃園機場是台灣的國門之都,也是外國友人抵達台灣的第一站,第一航廈入境大廳,白天陽光從室外灑落,迎接每一位旅客平安抵達台灣。圖/董昱
40年來,桃園機場是台灣的國門之都,也是外國友人抵達台灣的第一站,第一航廈入境大廳,白天陽光從室外灑落,迎接每一位旅客平安抵達台灣。圖/董昱

機場是現代城市貨物與人流的重要節點,桃園國際機場啟用40年,作為台灣連結世界的那扇窗,也與桃園這座機場城市共生共榮。

不論旅行或商務往來,40年來,桃園機場是台灣的國門之都,也是外國友人抵達台灣的第一站,不過若提到台灣最北邊的機場,大概多數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台北松山機場,但正解其實是桃園國際機場。

實現飛行夢 從軍用走向民用

飛行於天際是人類的夢想,15世紀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參考鳥與蝙蝠的翅膀設計航空器,這是西方歷史第一次正式記載人類的飛行夢,直到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飛行者一號」(Wright Flyer),讓飛行夢成真,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飛機能克服陸戰的地形限制,在廣泛應用於民航用途前,主要作為戰爭武器,爾後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代變遷,飛機成為普羅大眾的交通工具,而台灣的民航產業也在二戰結束後展開。

新機場選址落腳桃園

196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崛起,國際航線的需求隨之增加,日治時期興建的台北國際航空站(今松山機場)逐漸飽和不敷使用,於是開始以台北近郊為條件,另覓適合設置新機場的土地。1969年選定桃園空軍基地西側埤塘空地,機場於1978年完工,並在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成為當時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機場。當年新穎的機場落成啟用前,進行載客模擬,對外開放參觀,短短2天就吸引超過50萬人前來朝聖。


興建中的新塔台以「野柳女王頭」為設計靈感,與舊塔台比鄰對照,更能感受時代更迭。

見證桃園國際機場的進步與蛻變

聊起機場的名稱,財團法人航空事務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國政分享,「很多人不知道機場最初就叫『桃園國際機場』,是啟用前才改用『中正國際機場』作為正式名稱。」1966年畢業於空軍官校的的張國政,長年在空軍服役,1994年至民航局擔任副局長、局長直到2008年退休,這40多年的職業生涯,張國政見證台灣民航的發展與轉變。

桃園國際機場啟用時,僅有單一航廈、一條北跑道,規劃的年旅運量約為500萬人次。張國政提到,桃園國際機場旅運量逐年攀高,但受限於鄰近的空軍基地仍有軍機起降的需求,在「軍用優先」的原則下,空域權限問題,讓桃園國際機場航班起降效率深受影響。後來,南跑道在1984年啟用,第二航廈在2000年啟用,擴增桃園國際機場的旅運量。而從機場軟硬體設施的轉變,也能看出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早年小型的行李轉盤,升級為更有效率的大型轉盤;第一、第二航廈有電車連結,方便旅客往來。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德說,隨著科技進步,機場的管理與硬體,不斷導入智慧化的科技,傳統人工Check-in進步到可透過電腦、手機載具E化報到;只要預先申請,國人通關也能完全自動化,以人臉辨識完成通關;而去年設置的自助行李托運(Self-Bag Drop, SBD)服務,則免除過去大排長龍等候報到的困擾,只要3分鐘就能完成報到、托運。


啟用至今屆滿40年的第一航廈,曲斜的屋頂構造像是展翅飛翔的雙翼。

創造平安舒適的飛行經驗

提到飛航管制與飛航安全,張國政表示,航空運輸是高度專業的領域,需要地面塔台與飛機機師雙方搭配協調,塔台內的雷達管制系統,讓塔台與中控單位可以即時在螢幕上掌握機場周邊空域的動態。而「航空氣象現代化」的發展,為飛航天氣預報提供更精確迅速的資訊。

張國政分享,早年執行飛行任務,得高度倚重機師、管制人員的經驗,現在科學化的氣象監測數據,已經能做到事先預警。他特別分享,飛機起降時速度較慢,最怕遇到風切(Wind Shear),點對點之間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會破壞機身的穩定性,嚴重可能導致飛安意外,有了風切顯示器,能提供機場跑道周邊的風速、風向與風力等資訊,確保飛機避開風切、安全穩定起降,讓機上旅客享有更舒適的飛行經驗。

機場轉型服務更有效率

機場也歷經經營模式的轉型,在「政企分離」的思潮下,從原本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轄的行政機關,在2010年轉型為「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企業化的經營提升營運效益。

桃園國際機場2018年的旅運量已經達到4,653萬人次,比啟用當年成長整整有11倍之多,每年創造的年產值高達200億。王明德表示,「我們希望讓所有旅客感受到,進出機場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提到機場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完善基礎設施,包括航廈、地勤、跑道等,確保在機場短暫停留的人流、物流,能快速有效率的進出台灣。

機場城市的航空城願景

隨著桃園機場捷運在2017年通車營運,桃園與機場之間的關係更緊密連結。王明德特別強調「機場經濟學」的概念,過去只重視人流,但機場其實是一個特殊的通路,旅客的需求和貨物進出,其中都有經濟性。而第三航廈的興建以及未來的桃園航空城計畫,就是以機場為核心,一步一步讓機場與桃園的產業、生活、交通相連結,像是飛機維修及零配件、物流倉儲、空廚、跨境電商、會議展覽等,都能為桃園這座機場城市創造更多可能性。四十年的物換星移,桃園國際機場依然在旅行的路上,陪伴每一位停留的旅客,旅行平安舒適,也將繼續與桃園共生共榮。


第三航廈的興建以智慧、永續及文化為設計主軸,打造新型態的智慧機場。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49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