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國內石斑魚滯銷有解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國內石斑魚滯銷有解嗎?

 2020-03-14 11:52
考量中國大陸在許多養殖產業,已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且為免重蹈覆轍,政府部門應該換位思考,不要等養出來了再找市場,應改從消費端著手。圖/取自永安區漁會臉書
考量中國大陸在許多養殖產業,已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且為免重蹈覆轍,政府部門應該換位思考,不要等養出來了再找市場,應改從消費端著手。圖/取自永安區漁會臉書

國內石斑魚滯銷有解嗎?

石斑魚為台灣重要的高經濟海水養殖魚類,曾是馬英九主政時期宣傳兩岸ECFA成果的主要樣板,風光一時,主要產地位於高屏地區,總產量約20000多公噸,內銷約占3成,外銷占7成,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占70%)和香港(28%)。受惠於活魚運搬船的直達彼岸,主要銷售對象為餐廳,消費型態以活魚為主,許多人因而致富。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自行育種的龍虎斑肉質不差,體型適中,價格較低廉,不僅在當地熱銷也外銷到國外(包括台灣),確實影響到台灣養殖石斑的市場行情,出口總值從全盛時期的58.9億元新台幣降至2019年的32.9億元新台幣,出口數量也減少至2019年的14057公噸。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多位石斑魚養殖業者,遭到魚販惡性倒閉損失慘重外,去年底中國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擴及全國,許多地區開始實施封城、封閉式管理及限制居民外出等措施,來避免疫情擴散,外食人口大幅減少,魚類消費受到影響,加以港口通關作業及內地物流業務受到疫情影響無法正常運行,連帶許多進口水產品被壓倉無法及時送到市場販售,產銷無法順利對接,部分貿易商甚至暫停下訂單,對台灣的養殖石斑魚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統計今年1-2月台灣石斑魚出口數量為1708公噸,金額1241.7萬美元,較去年同期2667公噸,總額2473.6萬美元分別減少了35%及49%,儘管加強促銷但國內銷售並沒有顯著成長,且蔡政府推動多年的分散市場措施並未能發揮效果,2020年1-2月出口到日本的石斑魚只有10公噸,出口到美國只有3公噸,菲律賓2公噸,越南1公噸,策略明顯有誤應徹底檢討。如今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目前青斑的池邊售價也從每台斤100-120元降到每台斤70-90元,養殖業者多憂心忡忡,深怕疫情持續下去會影響買氣,拖垮國內石斑魚養殖產業。

為此,國內養殖業者除了期盼疫情早日結束外,也嚐試改養其他魚種如午仔魚、鱸魚、厚唇石鱸、黃鱲鰺等,不過若這些魚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市場,那麼單一市場的高風險,仍然無法排除;特別是兩岸關係若持續惡化,今年底兩岸ECFA是否終止主動權在中國大陸,一旦成真,對台灣許多農漁業(包括鳳梨、鳳梨釋迦、石斑、午仔魚等)會是大災難,影響層面更廣,蔡政府不能只以假議題視之,必須事先做好準備。短期內政府可以給予石斑魚養殖業者必要的補貼、融資、低利貸款、保價收購、減免代管利息、獎勵出口等等,協助養殖戶度過難關,並鼓勵國內加工廠提高加工數量及開發石斑魚多元利用。

然而從長遠來看,考量中國大陸在許多養殖產業(包括石斑魚、鰻魚、吳郭魚、九孔等),已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且為免重蹈覆轍,政府部門應該換位思考,不要等養出來了再找市場,應改從消費端著手,先透過各地駐外單位,收集當地具消費潛力魚種的資訊,再由政府召集相關產官學研共同挑選出理想的魚種,整合研究人力、物力,在最短時間內確立該魚種的繁養殖技術包括:健康種苗、飼(餌)料、病蟲害防治、日常管理等等,同時備妥行銷通路及目標市場,多管齊下, 避免單打獨鬥,各自為政。

在天然魚類資源日漸枯竭的情況下,養殖漁業是未來人類海鮮的主要來源,而台灣曾享有養殖王國的美譽,目前根基尚存。然而危機亦是轉機,如何把握機會重整台灣養殖產業結構,重新擦亮招牌,是所有身為養殖人應有的責任和使命。別讓中國笑我們外行領導內行!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