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凌情思】妳,不能待在這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凌情思】妳,不能待在這裡

2017-11-09 09:06
如何改變這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男強於女之偏見與歧視文化呢?圖/網路CC授權
如何改變這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男強於女之偏見與歧視文化呢?圖/網路CC授權

讀書,我在讀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書,《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她走著、看著、想著、說著。我跟著,看見天光、橋影和河岸楊柳。怎知一路跟得好好地,忽有個司鐸(Beadle)氣沖沖闖了出來,斥責吳爾芙:「妳是女人,步道在那。」啊,原來只有院士和學者才有資格走草坪!吳爾芙與我,只能走在碎石子步道。

繼續跟著吳爾芙。她想起了蘇格蘭作家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覺得他是最和藹的作家。她說,蘭姆曾在文章裡提到自己看過一份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的詩文手稿,而這份手稿與蘭姆的好友薩克萊(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的《愛斯蒙》手稿一起被收藏在前方不遠的劍橋三一學院圖書館呢。不知不覺,走到了圖書館,打開門,正要走進去,結果一位男子出來,要她離開。因為,「女士要是沒有學院老師陪同或是出示推薦函,是不能進入圖書館的。」

吳爾芙氣呼呼地離開,我則想起,鳳彩。

鳳彩是我的一位中國朋友,一位豪爽的女子,她幽默、善良、體貼又正直。大概3年前吧,一個飄著雪、風吹得急的星期六,她買完菜要回家,我正在往圖書館的路上,我們在公園前相遇。我談起「重男輕女」的一些事,她氣撲撲地說起「妳,不能待在這裡」的故事。

當時她還在中國,是位中學生,一天,她坐在家裡的大廳,親戚來了,對她說:「妳是女孩子,不可以坐在大廳,進去裡面!」

聽到這話,她不只不悅,還回了話:「這是我家,我要坐哪,就坐哪!我爸媽都沒說我不能坐在大廳,你們有什麼資格來管我,說些有的沒的!」

寒風中,細雪落地就消失了,然,十幾二十年前的事,竟如凍了一地的雪冰,溶不掉地堆在人行道旁,發髒。鳳彩抖著雙唇,反覆說著:「這是我家,我要坐哪,就坐哪!」她很氣很氣,氣一個重男輕女的歧視文化。

根據搜尋到的資料,在中國,約二三十年前,遺棄或殺死女嬰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鳳彩也約出生在那個年代,她不只沒有被遺棄,還被父母好好照顧,養育長大。何其有幸,她生長在那個家,又何其不幸,她生長在男尊女卑的中國,親戚外人會跨越分際來教訓她。如果,中國有多一些像鳳彩的父母,和很多很多的鳳彩,也許中國不會──

每年約有100萬被棄養的孩子,大多數是健康女孩;女孩出生後,第一年就死的可能性是男孩的兩倍;女孩出生後,第一年的死亡率,農村地區比城市地區高出3倍;第二個女孩面臨的死亡風險比第一個女孩高3倍;第二個女孩在出生後的第一周裡死亡的可能性是男孩的兩倍。(資料來自「女童之聲」)


在一胎化政策的高壓下, 有超過3億多的強制墮胎發生。這些女孩,連「妳,不能待在這裡」都聽不到,因為「妳,不能活下來。」圖/網路CC授權

重男輕女的觀念當然可惡可怕,然而,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卻是逼出人性黑暗面的催化劑,讓傳宗接代的想法得以光明正大而赤裸地站在社會文化的前頭,更殘暴地迫害已是千年受害者的女性們。

在一篇報導中提到,2005年的中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已經達到118.9:100,男性比女性多20%。

根據「女童之聲」所提供的資料,自1980年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以來,已有超過370萬女孩在這場世界上最大的性別屠殺中消失;在一胎化政策的高壓下, 有超過3億多的強制墮胎發生。這些女孩,連「妳,不能待在這裡」都聽不到,因為「妳,不能活下來。」

於2015年,一胎化政策終於終止,改為二胎。只是,這個仍有限制的生育政策可以讓所有的女孩們都活下來嗎?

台灣呢?我們的社會有平等對待女性嗎?

也許我們幾乎沒有為了傳宗接代而殺嬰棄嬰,但是不少女性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會被問到:「生理期會有嚴重的經痛嗎?」、「家裡有幼兒或老人需要照顧嗎?」答案若是肯定,就會被「考慮不錄取」。事實上,不少主管會抱怨,認為女性員工有太多假,有生理假、婚假、產假、育嬰假,太麻煩,所以只願意僱用男性。若「不幸」,有女員工「勇敢」提出要請育嬰假,有些主管還會以「請假時間太長,造成其他同事困擾」為理由來拒絕。然而,因為這是違法的行為,許多主管也就不情願地答應了。有些主管還甚至會要求簽下同意書,同意銷假回來被調任或降職,才會准假。

到底怎麼了?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文化?既要女性傳宗接代生小孩,卻又仇視與懲罰她能夠生育的身分。這不是矛盾至極又殘忍萬分的性別歧視和剝削嗎?

根據《中央通訊社》的一篇報導,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2010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申請就學貸款的女學生明顯多於男學生,顯示了當家庭經濟較困窘或資源有限,家長會將資源優先給予兒子。另外,2011年的財政部統計,女性聲請拋棄繼承遺產的比例為63.3%,男性為36.7%;而申報遺產稅的繼承人中,女性繼承人占34.1%,男性占65.9%,幾乎是女性的兩倍。

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嗎?難道不能放棄「犧牲」的想法,全家人一起共享歡喜哀愁,兒子女兒一樣愛?尤其,當我們的女兒走出家門,獨立自主,外頭的世界會刻薄對她啊。

除了於2017年立法保障男女同工同酬的冰島,這個世界,各個角落,大多是男女同工不同酬。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6 年 2 月公布的薪資數據顯示,2015 年男性每人每月薪資平均 52,653 元,女性 43,709 元,兩者差距雖較 2014 年縮小,但女性薪資仍僅為男性的 83.01%,等於女性需要多工作約 54 天才能達到男性一年的薪資水準。

如何改變這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男強於女之偏見與歧視文化呢?我想,必須從家庭內來改變。如果,一位父親連自己的女兒都不能好好珍惜,公平對待,又怎麼可能會尊重與平等對待女性同事和朋友呢?或者,一位母親都重男輕女,否定自己的性別價值,女兒怎能快樂長大?更會將男尊女卑的觀念深植在子女的心中,讓這不公平的性別歧視文化傳遞到下一代。

觀念是可以學習的,一點挑戰,一點衝擊,就會慢慢改變。要不然,現在的英國女子怎能大步走在校園的草地上,也不用學院老師陪同或是出示推薦函,一個人就能上學院圖書館;或者,現在許多台灣的女兒們已不必等到大年初二就能回父母家。

一步又一步,一步再一步,我們要走到那性別平等的幸福國度。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