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雙胞胎媽媽需要什麼?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雙胞胎媽媽需要什麼?

規劃/台北市雙胞胎協會、文/楊子霈

2017-09-13 17:31
雙胞胎媽媽從懷孕到小孩三歲這最艱困的階段,醫療花費與養育辛勞難以計算,需要安胎假、托育等多種政府的支持。
雙胞胎媽媽從懷孕到小孩三歲這最艱困的階段,醫療花費與養育辛勞難以計算,需要安胎假、托育等多種政府的支持。

政府針對少子女化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因應,但對於雙多胞胎孕婦幾乎沒有特別的關注,導致孕婦的負荷或意外、胎兒不保、不足月產生的早產。早產嬰兒因為器官不成熟,成長過程中常引發各種慢性疾病,醫療花費與父母的養育辛勞難以計算。因應少子女化,政府應該提出相對的配套措施協助雙多胞胎孕產婦,這也是為何我們這次要提出連署、形成新的婦幼政策倡議。

上週的文章中,我們關切了雙胞胎爸爸;這週,我們要來聽聽懷有雙胞胎的媽媽楊子霈之心聲,讓她來談談她在懷孕與產後歷程中看到的需要。

孕產過程的辛勞難以言喻

首先,是關於懷孕時的心聲:「懷雙胞胎的身體負荷非常大,雙胞胎媽媽28週的肚子就相當於人家的33、34週了!所以心態上、身體上,都需要在家好好安胎休養。我懷雙胞胎6個月時,在心態上還是沒把自己當雙胞胎孕婦,不懂得好好休息安胎,整天還是衝來闖去忙碌得不得了,元旦時因接待親友來家裡住,按照自己以往的性格努力打掃了一番,白天還是上一天4節的高三課程,晚上就感到肚子很緊,嚇得趕緊去婦產科報到,被醫生責罵了一番,提醒懷雙胞胎的早產風險是50%,並問我工作上能否請安胎假?知道我是公立高中老師,直說:「妳怎麼不早點請假?」我一愣,依我當時的性格,是很想上班到小孩出生前的,從來沒有想過請假安胎這件事。想想撐到下學期中生產前,學校找代課老師並不會更好找,而且恐怕肚子太大出不了門、或將發生廁所產子的事,乾脆以「學期」為單位來請,教學組也好排課。後來就火速遞出育嬰假單,也很順利通過了。」

提到工作上的安胎假和產前的狀況,子霈回憶道:「還好能請安胎假。我大約懷孕到了7個月,就很難走路,下肢嚴重水腫,像大象腿,因為懷孕後期血液量大增,身體在為生產時的失血預作準備,而雙胞胎的肚子又比一般孕婦重許多,壓迫到血管就會水腫。暗自慶幸還好即時請了安胎假,不然這種狀態去職場和人碰撞後果真不堪設想,也就順利懷孕到35週5天才生產。」

雙胞胎出生後的子霈更加忙碌:「儘管我的雙胞胎中只有其中一個在保溫箱住了天14就出來,但早產雙胞胎的照顧還是很辛苦。因為早產兒吸吮能力不好,難以親餵,瓶餵要擠奶和清洗奶瓶器具,還要照顧兩個寶寶,體重輕的嬰兒又比較不容易睡過夜,要讓雙胞胎同時入睡更非易事。我這樣近乎足月的「後早產」小孩都不好照顧了,更難以想像更早週數出生的早產兒,眼睛、肢體協調、心智可能都有問題,必須負擔的照護工作有多麼辛苦。」

照顧工作的身心俱疲

子霈想起當時,想找人手輪流照顧卻陷入無人可伸援的窘境:「雙多胞胎家庭很需要照顧人手,然而很少有保母願收托兩個同齡嬰兒。請外籍幫傭,資格點數少一點而無法請。」

而等到孩子可以申請托育和幼兒園時,有了更多難題:「公托公幼大部分縣市並無雙胞胎的優惠名額,因為總收托名額極為稀少;勞保也無法讓父母同時請育嬰假而領育嬰津貼。所幸我在附近公托剛成立時就去登記,排半個月就先排到一個名額,再過一個半月,又排到另一個名額,才能安心去上班,並得以寫出散文集《母親進行式》。在台灣托嬰中心覆蓋率2013年只有百分之一點二的情況下,我算是非常非常幸運。」

所以,雙多胞胎媽媽需要什麼?

子霈最後總結:「回顧這一切,我覺得雙胞胎媽媽從懷孕到小孩三歲這最艱困的階段,需要以下各種支持:首先,僱主不應刁難雙胞胎媽媽請安胎假,因為懷雙胞胎真的是『高危險妊娠』,有一半的人會早產,早產兒的醫療照顧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心力,能讓雙胞胎媽媽請假在家休息降低早產風險是最好的。」

「其次,應廣設公托公幼,且公托公幼應有雙胞胎優先名額。」子霈接著解釋:「因為雙胞胎較單胞胎有更大的托育負擔、更難以找到保母;第三,應開放雙胞胎家庭能申請外籍幫傭,因為雙胞胎的帶養較適合『多對多』的方式,照顧者可以輪替休息,『一對多』會使照顧者身心俱疲,或者難免會有照顧不周而受傷的風險在。」

形成政策連署,依然需要您的幫忙!

目前「台北市雙胞胎協會」與「腹黑爸爸」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籲請政府對雙多胞胎家庭提出完整政策方案,好消息是:我們已經達標了!

但是,在倡議的路上永遠不缺您一票!大家如果認同此提案的話,懇請多多支持,幫忙連署、分享!連署網址如下:請政府針對雙(多)胞胎家庭提出完整政策方案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