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8月23日,在頭版刊登報一則報導指出:中國控制英國北海石油開採,中國國企的石油鑽井平台成為一項「戰略武器」。中國目前為北海最大的原油運營商,還「誇口說使用的深水油井(只是)戰略武器」。該報分析卻顯示, 中國在北海地區規模持續成長,致使英國2015年,對投資北海油田的中國石油國企,提供20億英鎊的稅賦減免。泰晤士報教育副刊社群(TES Community)一篇評論文章,提出警告指出,英國如果只追求短期利益的資本主義模式,出售給敵人武器、彈藥,這種藉以牟利的速成途徑;有朝一日,會反過頭來,遭到敵人出賣,將砲口瞄準自己。
該報指出,北京共產黨控制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在北海經營2大油田。包括中海油所屬的Nexen公司,在該地區每日開採大約20萬桶原油,超出北海石油總產量的10%。
《泰晤士報》周二另一則社評文章呼籲,中國北京投資英國「敏感行業」的行為,應該受到監督。社論內容還認為,現代世界的戰略平衡,不再僅只關係到彈道導彈、航空母艦和戰鬥指令行動。癱瘓敵人的經濟能力,干擾國家能源,以及運輸基礎設施,在未來戰爭,往往能讓強國在敵對過程,獲得先發制人優勢。因此,當中國在歐洲大規模收購政策,盯上北海油田時,保持警惕是絕對必要的。
社論還說,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針對核能產業是否對中國開放的問題,持審慎態度;這種謹慎態度,應該延伸到所有中國的「戰略性收購」。社評還建議英國應該效仿美國,設立委員會,監控所有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的外國投資。
泰晤士報教育副刊社群評論(TES Community),一位名為bonkers704的網友,8月24日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意圖主導英國的原油生產,僅管目前石油交易價格全球崩跌,這卻是專家眼中「軟實力」(soft power),中國擴大全球影響力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中國也在東非國家吉布地(Djibouti),建立海外軍事基地,並已準備就緒,擬佈署數千兵力;此舉頗有與鄰近的美軍總部,分庭抗衡之勢。
這位網路評論者還指出,英國允許中國涉足過多的能源基礎建設;這類重要的國家利益,包括有運輸、水資源、發電,以及電力配送,舉凡這些領域,實應為英國的國家資產。然而,英國的新勞工黨,以及保守黨政權,卻過於漫不經心,隨意將這些國家能源與基礎建設,拱手讓渡予潛在敵人;近來,連新首相文翠珊,也認為欣克利角核電廠(Hinkley Point),讓中國擁有1/3股權的做法,實在開放得太過分。
一位名為phlogiston的加拿大網友,則發表回應指出,加拿大的石油工業面臨強大壓力,營運一再萎縮,因而遭中國併購;如今連英國北海油田,也遇到同樣不堪處境,讓中國入主油田,順利取得開採權。這位評論人士憂心指出,150年前西方帝國列強,對遠東國家所施加的不平等條約;如今,中國恐怕會對西方國家,發動不懷好意的反其道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