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途經北台灣第一間教會有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途經北台灣第一間教會有感

 2019-04-04 12:13
1873年北台灣第一個教會在五股坑建立。圖/楊昆忠
1873年北台灣第一個教會在五股坑建立。圖/楊昆忠

日前有機會拜訪成泰路二段當地一位陳姓里長,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五股坑這個地方。途經距離里長家約150公尺的五股長老教會,心念一動,問了一句:「陳里長您莫非是當年村長陳炮長老的後人?您去過北台灣的第一間教會?」

知道百年多前的陳炮長老,是因為曉得有一位住在五股坑的寡婦-塔嫂,而知曉塔嫂這位先賢,是因為看了馬偕博士著作的《福爾摩沙紀事》一書。

馬偕在1872年3月抵達淡水。一年後,他在淡水住處為五位新信徒施洗並一起領聖餐。有位來自五股坑的塔嫂,到淡水聽馬偕講道。禮拜後,塔嫂對馬偕說: 「我在生命中經歷許多難處,只是神明無法給我安慰。我喜歡聽你的道理,聽了很歡喜,我想多聽,我也會帶人來你住的地方聽道理。」

之後幾個禮拜天,塔嫂不斷地帶人聽馬偕講道理,甚至還帶了整船的人到淡水作禮拜。幾次之後,塔嫂邀請馬偕造訪五股坑。

那年春天,馬偕坐船從淡水上溯到關渡,再拐入小溪,直到五股坑。馬偕找到當地頭人陳炮村長,送給他幾張十誡當作見面禮。陳炮村長當著大家面把十誡貼在自己家,鄭重宣佈要遵守十誡。他又把土地奉獻出來蓋教堂。於是北台灣第一個教會,就在五股坑這個地方建立,時間是1873年。

在困苦中尋求真道

淡水商阜華洋雜處。那裡的台灣人見過世面,為何北台灣第一間教會不是在淡水建立?教會若不建在淡水,建在大稻埕也行啊!而縣城所在的艋舺,人口更多,更是適合。為何北台灣第一間教會是建在今天看來都有點偏僻的五股坑?上帝的恩典很奇妙,祂首先關注的一定是在困苦中願意尋求真道的人。聖經記載上帝的應允是真的:「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聖經也記載,有位寡婦在聖殿甘心奉獻了兩個小錢,耶穌看若無上至寶。耶穌評價人,不在於其世俗的地位財富,而是在其是否有赤誠之心與無私的行動。

塔嫂是五股坑教會的重要領袖,他知道如何圓融處事,熱心能幹且善於調解。他在1892年去世,馬偕在書中特別描述塔嫂過世前的情景。塔嫂離世前,好幾天說不出話來。眼見生命漸漸逝去,忽然塔嫂唱起聖詩《我的眼目欲舉高來向山》,又唱《永遠與主居起》。塔嫂以溫柔聲音說出:「我看到了,我看到金色大門打開了。 有一頂白色轎子抬過來。不要挽留我,我要回天上的家了!」語罷,馬偕口中的「以色列母親」就離世而去。


陳塔嫂是五股坑教會的重要領袖,馬偕在書中特別描述塔嫂過世前的情景。圖/真理大學校史館提供

146年後,當我經過這所於1873年建立的北台灣第一間教會,景物早已全變。想起塔嫂、陳炮長老這些先賢在這裡的身影,卻是感動如新!馬偕在台灣服事超過28年,他學台灣話、作台灣人,為台灣貢獻一生也埋骨於斯。他也不客氣地批判台灣人的愚昧、貪慕世俗、常為小利而拋棄人情義理,甚至連孔孟教導都不顧。馬偕在台灣傳教醫病,努力作思想啟蒙與文明教導的工作。他建立的教會與學校,成為馬偕精神的傳承者。這精神歷經清國、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黨三朝統治,屹立不搖。

追求良心平安而非虛幻名銜

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曾明白指出台灣人三特點:愛錢、怕死、好虛名。 據此推動治台三策:用金錢收買、強權恐嚇壓迫、以虛名籠絡。他吃定台灣人無公心而多私慾,生性衝動無邏輯思辨能力,既無能力自治更沒本事團結對外。今天反省後藤新平的診斷,台灣人的毛病恐怕只有更嚴重而無絲毫減輕。馬偕也觀察台灣人,他對台灣人的批判是希望台灣人脫離愚昧自私,成為可以獨立且負責的現代公民。他教導台灣人要看重生活意義而非物質利益;要知道有比生命更為寶貴的人性尊嚴與永恆價值;要追求良心平安及歷史主宰的肯定,而非虛幻的地位名銜。他期待台灣人民自覺自省與堅持獨立人格。只有這樣的人民才能讓台灣進步發展,才能建立文明政府并挺身捍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

當前台灣面臨許多挑戰,不少人關心誰會在2020年總統大選代表藍綠競逐大位,最終誰能勝出。媒體連篇累牘,無時無刻不在議論中。我寧可反思在後藤新平與馬偕診斷的台灣國病持續復發下,國人該如何根絕痼疾、強心健體? 這時,與其到處找民調數據、聽名嘴評論,咱們不如學學塔嫂。棄絕世人追捧的政治神明與虛言妄語,好好地聽道理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