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師的教育談起,除專業醫学外,同時應涵蓋通識教育,尤其在這一代年輕人的教育中較少重視的倫理道徳。少子化後,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與縱容,教養出對倫理道徳觀念較差的孩子,所以醫学教育內容更需要加强。 同時要増加人文教育、藝術素養,以培養出有親和力及有涵養的醫師。教學方法要更活潑實際,可從臨床問題基礎導向之 PBL 小班教學法上加强,這是融合臨床問題及社會問題,做基礎醫學及通識課程導向的探討及學習,使醫學生能自我學習、互相討論,终生學習的訓練。
在臨床訓練方面,應以病人為中心。教導先由病人的心看起,關心病人、視病如親。讓醫生與病人親切互動,而不是只是看病,還須細心聽取病人敘述病情,仔細的問診,告知病人為何會得病的原因,使病人暸解病情的來龍去脈,再加以對症下藥,或需要使用其他侵入性治療。讓病人了解有多種治療方法,分析其優缺點,讓病人有所選擇,自然使病人對醫師產生信心,才能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而對病人的病歷應以 SOAP 詳細記載,並加強模擬及實際操作的技巧訓練,使對治病過程熟能生巧,減少醫療疏失。對使用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及手術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都應事先向病人或家屬說明。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多關心病人的狀況,這様才能訓練出一位和靄可親的優良醫師,自然成為病人喜歡求診的好醫師。
假使,醫生在教育訓練過程當中各個環節一發生問題,醫生的素質下滑,醫病關係自然失衡,所以醫學教育評鑑及醫院評鑑非常重要,隨時督促教育機構及訓練機構的改進,才能提高醫療素質,自然醫院及醫師受到病人的好評。所以良好的監控,才能建立優良的醫病平台。
其次是病人方面。當今教育雖然普及,民智漸長,但病人自我意識增強,以致態度不再像從前全然遵從醫生的指示,甚至不在意醫生的話;相對而言,先進國家的病人即便仍具自我意識,在良好的品德教育下,病人對醫生非常尊重。由於少數病人對醫療不滿意便認為醫生處理不當便發生醫療糾紛,判決大都對醫方不利,有些病人就覺得有利可圖,因此糾紛就越來越多,醫生的專業往往從態度上被打了折扣。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教育,以病人為中心的要求很重要?遭遇糾紛,應先由醫師本人或醫院公關人士居中安排親切説明,自然就會降低雙方的爭執。而病人也須接受醫學常識的教育,醫院應定時各方面的衛敎;媒體應透過專業人士的平台,介紹各方面的醫療常識,並對大眾推廣預防疾病;更可商請病人現身說法,使大家更瞭解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宣導定時體檢,多重視養生之道。醫院應建立疾病咨詢中心,透過網路、電話,醫護人員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這様就可減少病人耽誤病情及就醫之次數。
在廉價的健保制度下,大家一有不對就跑醫院,以致醫生一次看一位病人的時間很少,就比較容易造成病人不満意。其實在便宜的醫療費用下,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那也不是醫生願意看到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等待看病時間長,心情也就不會好,醫生看那麼多病人精神、體力也疲勞不堪;結果當然是醫療品貭不佳,真是醫、病雙輸!
在制度上,首要減少現在大醫院看病的擁擠。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診所,一定要健全轉診制度。可實施提高大型醫院的指定醫師醫療費用來限制跳級。社會大眾在財力上原本就不可能一致,福利制度下的全民健保醫療應該是提供給財力較弱的人。經濟狀況好的人或另有醫療保險的人,可以在大醫院(醫學中心、教學醫院、區域醫院)指定醫師,至較高醫療費用的特別門診看病,就不必跟一般健保病人去擠人多的門診看病。不僅不會讓好的醫院在微薄的健保福利制度下經營困難,也不會使基層的地區醫院或診所無法經營,而讓基層醫療單位的家庭醫生、開業醫師失去照顣左鄰隣右舍病人的實質意義。
所以,要讓病人就醫方便,制度不應太過僵硬,而是要多元化。病人要用健保看小病,就先去基層地區醫院或診所,要直接到大醫院就得多付費或排隊,而有能力的人可選指定醫師的特別門診;這樣就不會因為醫師看的病人太多,而沒時間幫病人好好診查,導致失去良好的醫病關関係。在制度面上多元化,也可改善醫院收入,而不必靠醫療外的收入去彌補健保給付不足的損失。醫療也就不再是太過廉價的工作,醫生的績效也會改善,自然急重病醫師也不至於匱乏。從而醫病之間也能在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下慢慢改善。
病人應當尊重醫生的專業。雖然現代網路上可看到各種各類的醫療常識,但醫生的專業及經驗才能實質解決病人痛苦,醫病間彼此多點尊重,才能和諧解決問題。有少數病人態度很不好,也許是病痛使然,而醫生一定要有耐心,溫和關心病人,自然病人也就會以和悅的態度來看病,聆聽醫生對病情的說明。
當今民智髙漲,言論自由,媒體炒作醫療糾紛,缺少正面報導;醫生地位不如從前,醫療糾紛越來越多,病人又被人慫恿,醫療官司就越來越多。目前醫生已在嚴格評鑑制度下監督醫學教育機構及臨床醫療機構,促使醫界隨時要改進,保持應有的醫療品質。但目前醫生在薄利多銷的健保制度下,要擔當的風險更大;以微薄的收入,又擔負龐大醫療糾紛理賠的風險。濟世救人的工作固然是職責所在,但醫生也要生活,現在的年輕醫生已不願擔待太大風險,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因而風險高的外科系及急重症的醫生就越來越沒人做,造成醫界發展不平衡。這也是政府在制度面上必須思考改進的地方,而社會各界也應了解醫生的辛苦付出,不然醫病失衡,對病人也不見得有利。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醫病平台】賴其萬:重建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醫病平台】曾道雄:基隆港都的老醫生
【醫病平台】侯文詠:告白與同意
【醫病平台】嚴長壽:請握著病人的手
【醫病平台】黃富源: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醫病平台】陳景松:病、醫皆情緒?同理的溝通是良善醫病關係的關鍵
【醫病平台】黃瑽寧:繞著地球跑 還是台灣最好
【醫病平台】蔣理容:輕重緩急?自己的病最重、最急!
【醫病平台】陳永興:當醫師面對親人的死亡
【醫病平台】施惠琪:如何與醫療人員合作讓家人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醫病平台】胡涵婷:台灣的智決醫療在哪?基層照顧醫師的重要性
【醫病平台】野人:醫師變成病人時
【醫病平台】章魚醫師:在醫療前,大家都是 VIP
【醫病平台】郭文好:醫病配合之我思
【醫病平台】周照芳、陳榮基:以全責護理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促進醫病和諧
【醫病平台】戴正德:醫病彼此間的同理心
【醫病平台】王金龍:有快樂的醫生才有快樂的病人
【醫病平台】劉惠敏:態度 決定關係的第一步
【醫病平台】廖博文:同理心,由誰開始呢?
【醫病平台】Chua:「先生緣」 是病人對醫師的信任
【醫病平台】蔡淳娟:年輕醫師,請別躊躇
【醫病平台】吳清英:家屬的心痛 治療能否為病人減輕苦痛?
【醫病平台】張志偉:醫病一家人
【醫病平台】黃春明:人文素養沒落、商品化社會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陳榮基:如果他是我的親人,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醫病平台】曾道雄: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醫病平台】劉家正:為什麼會這樣?──醫病溝通如何再精進
【醫病平台】夏祖麗:讓我們一起努力走過這條路
【醫病平台】實習醫師日記:學習病人兩字間最核心的「人」
【醫病平台】姚佳宜:我的身體,我決定?
【醫病平台】胡朝榮:讓病人多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分享一個看病經驗
【醫病平台】許若松:急診室內的冷漠及溫暖──給親和敬業醫護更多鼓勵
【醫病平台】莫泊桑:醫師,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
【醫病平台】張至璋:四樓十三號病房
【醫病平台】胡涵婷:醫病同擔的醫療決定
【醫病平台】薰衣草:老、病、死的面面觀
【醫病平台】陳文龍:四十年前後的接生光景 別讓醫師脫下白袍
【醫病平台】邱秋員:醫病溝通的兩難—告知實情同時給予希望
【醫病平台】林應然:醫病的多「惱」河──談醫病糾紛
【醫病平台】張志國:每一口呼吸都是幸福──同理助人的病後夢想
【醫病平台】王國照:照護病人、關懷生命 是醫師的天職
【醫病平台】Chua:改變制度的困境 讓我們對醫師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