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孕婦車禍OHCA 馬偕緊急動員 「媽媽小孩一起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孕婦車禍OHCA 馬偕緊急動員 「媽媽小孩一起救」

小男嬰「棉花棒」在急診室內剖腹出生 醫療團隊祝福他長大成「棉花球」

 2017-09-08 13:02
吳小姐和兒子「棉花棒」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母子相見格外感動人心。圖/馬偕醫院提供
吳小姐和兒子「棉花棒」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母子相見格外感動人心。圖/馬偕醫院提供

「棉花棒,你要平安順利長大,變成棉花球喔!」36歲吳姓孕婦日前發生嚴重車禍,救護車抵達現場時孕婦已失去呼吸心跳,馬偕醫院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罕見地在急診室進行剖腹產,順利把胎兒取出,母子均安,讓醫療團隊非常振奮感動。

馬偕醫院表示,吳小姐在7月1日上午10點59分到院時呈現OHCA(到院前呼吸心跳停止)情況,經急診全力搶救後,心跳漸有起色。

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日升及總醫師吳思欣等4位醫師,評估孕婦妊娠至少應有34週,當下理學檢查認為胎兒週數應該足夠,大膽推測活產率極高,由於母體缺氧期間血液無法輸送至羊水,為掌握時間並避免胎兒心跳速度降低形成胎兒窘迫,第一時間即評估立即剖腹取出胎兒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吳姓孕婦凝血功能異常、腦幹功能異常,心跳雖經急救後漸有起色,仍屬於高度危險情形,不過醫療團隊當下有「媽媽、小孩要一起救!」的信念,不放棄任何一位。

分秒必爭的情況下,急診醫學科、外傷科、婦產科、麻醉科及兒童醫院醫師約20人均到位支援,並緊急在成人急救室為孕婦施行剖腹產,不到20分鐘便順利將男嬰取出。經醫療團隊檢查,小男嬰兒出生時的阿帕嘉新生兒評分(Apgar Score)為0分,全身沒有活動力、也不會哭,在現場預備的兒童醫院醫師隨即將進行插管並轉送至加護病房。

小男嬰出生情況危急 低溫療法減少腦損傷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孩子在加護病房經過3天的中度低溫療法,將溫度控制在攝氏33.5-34.5度之間,逐漸回溫後再觀察孩子的情況,孩子的生命力很強,6天後便轉出加護病房,並陸續在新生兒病房進行餵食和手腳活動訓練。

許瓊心表示,針對危急個案採用低溫療法,可減少病童腦部損傷並提高存活率,因健保並未給付耗材,但搶救性命刻不容緩,因此,馬偕兒童醫院多年前由前院長楊育正設立「低溫療法基金」,針對接受低溫療法個案,均予以全額補助2萬多元的耗材費用,以減少家庭的醫療費用負擔,今年度包括這次個案就已有3件,去年為6件。

這位小男嬰乳名叫「棉花棒」,醫療團隊逐漸增加他的喝奶量,並訓練自行吸吮,要把「棉花棒養成棉花球」。歷經一場劫難的吳小姐於產後10天後,經相關檢查均已無大礙,提早出院返家坐月子,而「棉花棒」則留院觀察,由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及兒童神經科、復健科等團隊成員接力共同照顧,也於8月16日出院返家。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資深小兒神經科醫師邱南昌表示,寶寶因母體受傷而導致缺氧,還是得持續注意將來發展狀況,但比較出生當時沒有呼吸心跳的嚴重情形,「棉花棒」已有相當好的進步,兒醫團隊將持續提供最好的追蹤以及早期療育,期許能有最好的未來。


「棉花棒」和爸媽相見歡。圖/馬偕醫院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