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有臨床心理師分享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經驗,這項檢查不只是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還包括已經確診為失智症,需追蹤認知功能變化的病人,也會安排做這項檢查。特別是已經有明顯記憶力問題的病人,如果再加上長輩們有重聽,或是語言功能不佳時,這些認知功能評估經常需要花相當的時間,因此也需要臨床心理師十分有耐心來完成。筆者是身心科醫師,有時在門診或是病房會診,遇到懷疑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有時會以簡易智能檢查(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來做初步篩檢,短短五個大項目的檢測,因為病人聽力不佳或是注意力無法集中,需要大聲地重複問題,一個測驗花個15到20分鐘不是少見的事,更何況要做完一整套測驗。因此向來對於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為日常業務的臨床心理師十分欽佩敬重。
除了林心理師文章中描述,因為擔心母親無法順利回答問題,而焦慮無助的家屬,我在臨床上也觀察到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壓力。有些失智症病人的家庭,會由子女們輪流照顧,或是由其中一位負責照顧。但是不論何種情況,主要照顧者常承受極大的壓力。因為如果病人開始出現失智症狀,或是原有的症狀惡化,主要照顧者會被其他家人責怪沒有照顧好病人,好像失智症就是因為照顧的人疏忽才造成的,尤其當主要照顧者是媳婦的時候,這現象更明顯。但是我們知道失智症是大腦逐漸退化的疾病,隨著時間進展本來症狀就會逐漸惡化,一昧的指責照顧者是不公平的。
有時候失智症的病人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對著不住在一起的其他家人抱怨照顧者,沒有按時讓他吃飯,對他態度不好等等。但是這些指控往往不是事實,而可能是失智症病人記憶力不好的症狀。例如剛吃過飯可是他自己忘記了;或是出了家門找不到路回家,照顧者只好限制他的行動。又例如我們常看到外籍看護受到失智老人胡亂抱怨「偷錢」、「偷吃」等指控,但是因為語言的困難無法辯駁而受到許多委屈,直到最後家人發覺錯怪了外勞,賣力工作的外勞才獲得家人的體諒信任。因此家人需要多一點信任與體諒,少一點指責,否則失智症病人的主要照顧者身心不堪負荷的新聞時有所聞。
醫療人員也需要給照顧失智症病人的家人支持與鼓勵,即使就醫時病人的記憶等認知功能已有明顯障礙,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也不適合說:「為什麼拖到現在才來檢查?」因為如此一來除了讓照顧者覺得被指責,也可能使其他家人誤以為照顧者拖延病情。更何況有些與失智症相關聯的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或是行為症狀,在沒有醫學背景的照顧者看來,可能只是正常老化的健忘、鬧脾氣,或是原本固執的個性更厲害而已。
此外,為了幫助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的臨床心理師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測驗,轉介測驗的醫師以及家人都可以幫忙。例如醫師可以在轉介單上面稍加敘述病人的疾病史、臨床症狀、慣用語言以及教育程度等,如此一來臨床心理師就可以較為快速了解病人的概況,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與重點,以及預期會遇到的問題。當然現今的醫療現況,上述的情境只是理想中的情形,醫師通常忙碌到無法詳述心理師需要的資訊。這時陪同前來的家人就可以幫忙補充說明,除了上述的資料之外,家人也可以告知心理師這次認知功能評估的目的。例如是初次評估,目的是為了做失智症診斷的依據之一,以便接下來的治療;或者是追蹤評估,以了解現有失智症治療的效果。
就像文章中陪同媽媽就診的焦慮無助的兒子,有時候家屬或許是擔心萬一認知功能評估的結果不如預期,健保就不再給付媽媽正在服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了。因此醫病彼此雙向的溝通是重要的,如同文章所言,「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患者的福祉」。而醫療人員也可以設身處地去了解焦慮不安的病人或家屬,在緊張激動的表象之下,背後未說出口的擔憂,促進醫病雙贏。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