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伊斯蘭國問題與中東情勢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伊斯蘭國問題與中東情勢

2014-08-30 08:18
基本上「伊斯蘭國」彙集了在中東地區以遜尼派為主的恐怖組織,其屬性較蓋達組織更為激進,也與「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不同掛。(網路資料)
基本上「伊斯蘭國」彙集了在中東地區以遜尼派為主的恐怖組織,其屬性較蓋達組織更為激進,也與「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不同掛。(網路資料)

日前「伊斯蘭國,ISIS」在錄影機前將美國記者斬首並公開於世,加上之前有關伊斯蘭國對伊拉克地區基督徒聚落的滅殺行為,似乎再度證明了先前歐巴馬總統在電視前面對伊斯蘭國惡行的指控與對其展開空中攻擊的正當性。而現在的系列事件發展來看,美國對伊斯蘭國的策略已逐漸成形。這包括援助伊拉克的溫和勢力重建家園、穩住伊拉克境內庫德族自治區不被伊斯蘭國取代、阻卻伊斯蘭國力量的擴展、與伊朗合作但也照顧以色列的若干需要等。這系列措施雖有部分成果,但因歐巴馬政府表示不會派遣地面部隊進入伊拉克。鑒於利比亞其後發展的前例,外界還對伊拉克的未來與中東情勢不抱太多信心。

基本上「伊斯蘭國」彙集了在中東地區以遜尼派為主的恐怖組織,其屬性較蓋達組織更為激進,也與「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不同掛。而除了反美、反西方外,因為遜尼派的信仰,也與屬什葉派的伊朗,與伊朗友好的敘利亞阿塞德政權、以及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組織等不同道(雖然伊斯蘭國對哈瑪斯有主動示好)。伊斯蘭國這個組織的出現,是2003年美國進攻伊拉克消滅海珊政權後,因華府對伊拉克的管理有心無力,未派足夠兵力維持秩序,導致伊拉克出現權力真空,使其與基地組織等趁虛而入,以伊拉克為基地發展出來的。

這個趨勢更因之後伊拉克選舉出現什葉派、庫德族等共組政府,卻排除了原先的較支持海珊的遜尼派勢力,使得不少當年海珊舊部在認定前途無望下,開始大批倒向伊斯蘭國,大幅強化了伊斯蘭國的作戰能力,這是使得伊斯蘭國由原先基地組織的附屬小弟翻身,一躍成為伊拉克最重要的反對勢力之一。之後伊斯蘭國更積極參與敘利亞對抗阿塞德政府的內戰,在戰技錘鍊更上一層樓,並利用外界所輸入支援抗敘的資源,積極儲存自身的軍火能量。現在這些人利用美國年底要從阿富汗全面撤出,想快速在伊拉克攻城掠地建立據點,同時也弱化伊朗所支持什葉派勢力在伊拉克的存在感。

雖然伊斯蘭國攻城掠地大有斬獲,包括捕獲大量軍火與伊拉克主要石油蘊藏在內,對其軍力大有幫助,這也出現好像整個伊拉克要被吞沒的印象。但伊斯蘭國較能實質控制的地盤,多是海珊時代的遜尼派分佈地區,因此伊斯蘭國是把過去海珊時代的權力分佈再現到現在的伊拉克上,沒有太大改變。此外,伊拉克出現潰散的部隊多是因其以什葉派或庫德族為主的部隊被派到遜尼派地區防禦,在心理上沒有要為幫助固守遜尼派地盤的動機,自然沒打兩下就逃之夭夭。但如果戰爭進行到什葉派政府所在地的巴格達,其結局可能會十分不同。

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戰事的發展,也讓整個中東情勢出現有趣的變化。由於伊斯蘭國是在敘利亞內戰中對抗阿塞德政府最有力的軍事力量,所以當伊斯蘭國選擇在伊拉克鞏固勢力,就形同減低對敘利亞阿塞德政權的壓力。這也是在近期的敘利亞內戰,阿塞德軍隊會佔上風的主因之一。

此外對西方國家來說,整個分崩離析的伊拉克只有一個地方比較有秩序,就是伊拉克北部的庫德區域政府地區(Kurdish Regional Government)。因1991針對海珊國王對庫德族使用化武,聯合國對此決議成立伊北禁航區,並委由英美法空軍巡弋。這形同派英美法空軍幫庫德族守邊防的措施,使伊北的庫德族控制區出現了二十年的和平景象與經濟發展,加上本身也有豐富的石油蘊藏,使得庫德區域政府區成為戰後伊拉克唯一的政治綠洲。也吸引了不少在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人跑到伊拉克庫德族區討生活,相對降低了土耳其所面臨的庫德族獨立運動壓力。因此當伊斯蘭國開始向北推進威脅到庫德族控制區後,不僅可能摧毀伊拉克唯一比較有秩序的地方政府,同時也威脅到每日23萬桶的石油產量,這形同踏過了歐美紅線,加上其令人髮指的暴行,使同為遜尼派的約旦、阿拉伯等國也飽受威脅,因此歐美等國的軍事出擊,實際上也符合親美歐的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利益,而鞏固伊拉克內部庫德族控制的政治綠洲,對土耳其處理其內部的庫德族問題也相對有益。

但美國此舉也形同在幫助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力量,以及讓阿塞德政府在敘利亞內戰中佔上風,總體結果會讓伊朗在中東的勢力坐大,對以色列來說這是坐立難安的事情,而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也會有所忌憚。但我們先是看到伊拉克原先總理馬力克在壓力下辭職,以及以色列-哈瑪斯在埃及的斡旋下完成無限期停火協議,這顯示美國的伊拉克策略,可能包括事先與伊朗展開某種協商,要求伊朗約束哈瑪斯接受與以色列進行停火協商,同時迫使現在伊拉克的親什葉派政府進行改組,以使可容納遜尼派力量的政治空間有出線的可能。這些發展一方面讓以色列不會對伊朗勢力坐大與美伊合作太過驚惶,並讓支持伊斯蘭國的海珊舊部(不少是世俗主義者)有放棄伊斯蘭國,參與伊拉克政府的誘因。至於美國的交換條件上,不無可能美歐在相關核武議題的制裁措施上出現進一步緩和等。

但是這些措施都只是損害管理的外交策略操作,關鍵在於美國與伊朗聯手處理伊拉克問題會導致伊朗在中東更佔上風,使得包括以色列與約旦、阿拉伯等遜尼派伊斯蘭國家會更加不安,而敘利亞內戰也會更有利於阿賽德政府(除非美國能夠有效聯合土耳其壓制阿賽德,同時還取得伊朗願意合作,但這又會更強化伊朗的區域影響力)。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此次伊斯蘭國的攻擊行動,算是跨區域性遜尼派(恐怖)組織蜂起的一部分,因為包括在約旦、埃及、巴基斯坦等國,都發現類似情形,只是在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受到最大關注而已。因此扶持什葉派力量有可能會強化中東的宗派對立,進而讓這個遜尼派蜂起(Sunni Uprising)的現象更為普遍。

從2001美國反恐戰爭攻打阿富汗,到2003進攻伊拉克,以及從2004至今談了近十年的伊朗核武問題,竟然結果是讓伊朗勢力越趨坐大,中東地區新的平衡沒有出現,還浪費掉「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潮。把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是解決中東問題關鍵的認知,可能需要有所調整了。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