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滯美32年,頭9年在大學進修並從事研究教職,後23年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歷經Jimmy Carter, Ronald Regan, George Bush and Bill Clinton 政府,退休後回台先後在宜蘭縣政府計劃室,和行政院環保署和科學園區管理局工作七年多。在這樣的背景和觀察下,提出超越族群、黨派的利益與思念,一切為造福台灣下一代著想,大膽提出個人的看法。筆者相信定會引起既得利益者和政客的撻伐。筆者敢作湖中拋石之舉,就期待大家對這個課題加以思考。
2. 島弧防衛性國防
● 促進締結美、日、台、共同防禦協定。
● B強化太平洋島弧連鎖關係,加強泛太平洋結盟防衛。
● 強化科技國防。
● 加強對美國國防工業的加工合作。
● 環太平洋的戰略位置。
台灣位在西太平洋鏈鎖島弧上,似箭射向中國,是防衛太平洋不可缺的鎖鍊,這是台灣先天的地理位置。台灣過去是歐美航線加水添煤的補給站,現代是戰艦商輪航行要道,古今、將來都一致不變戰略地緣。
台灣為甚麼存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台灣當作對中國貿易的商業基地。西班牙佔領北台灣也是懷著商業動機,因為日本採取鎖國政策而大失所望。鄭經把台灣當作反清復明基地。滿清政府把台灣當作屏障中國沿海六省的基地,日本帝國把台灣當作南進政策基地。冷戰時期,蔣介石把台灣當作避難所。而美國一貫把台灣當作圍堵中國的第一道島鏈中樞。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於東亞島弧,剛好是中國向東、向南掌握西太平洋、南海諸島的關口,日本向南的交通要衝,也是美國亞太地區海洋防禦線的最前端,因此台灣不管在貿易、交通上,軍事、戰略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中國、美國與日本角力的場所。而台灣本身領土狹小,高山峻嶺佔去大多數的土地,貿易是台灣的生命線,高度的經濟發展也使得台灣人厭惡戰爭而希望和平,在這些條件下,筆者以為台灣最好的出路就是成為主權獨立的「永久中立國」。
中立國常產生在列強勢力的衝突區域(像台灣就是中、日、美角力的場所),中立國消極的可由列強間的勢力平衡來保障其安全,積極的可以其本身的防衛力,向列強宣示侵略她所要付出的代價超過會獲得的利益,來打消列強侵略的念頭。1960年改訂為「美日相互協助及安全保障條約」(新約。仍略稱「美日安保條約」)時,「遠東」的敘述被移至前文說「兩國對維持遠東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具有共同的關心」,兩約都同樣表現美日安保協約的適用範圍是「遠東」。一向密而不宣的「遠東」,在日本國會的要求下,在1962年2月,日本內閣透過內閣會議一致的見解,向外表明那是巴士海峽以北,包含台灣、朝鮮半島以及日本。
台灣既為世界村之一員,理應廣交善緣,積極與多國、區域訂立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利益共同體,FTA是確保中立國地位的另一保障。強化美國「台灣關係法」密切互動,積極加強雙方合作。
寓兵於民
● 自我防衛的國防
數世紀以來,瑞士一直因為聯邦的利益、宗教的不同及經濟的衝突而維持獨立於歐洲其他國家之外,中立的觀念一直存在人民心中,瑞士人民深信以決心及力量保障獨立比任何國際條約保障都有效。
在鄰國眼中,瑞士國土唯一的誘惑,就是他的戰略價值。瑞士控制著某些重要的阿爾卑斯山隘口,四百年來,鄰近瑞士的列強均認為,讓瑞士保衛這些隘口,以阻止其他交戰國通過,比試圖從瑞士手中奪取這些隘口對自己更有利。因此,瑞士的存在對列強而言不但是個緩衝區,避免直接與其他非中立國接壤,更是國界安全的保障,藉由瑞士來確保自己國界的安全。在瑞士對於自己的中立與主權獨立的努力維護下,1815年各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宣示「為維護歐洲各國真正的利益」一致承認並保護瑞士的中立。至此,瑞士從依靠自己的實力來維護中立更進一步獲得國際條約保障。另外,瑞士的中立還有「內部團結」的考量,我們都知道瑞士分為德語區、法語區和義語區,宗教上又可分為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人口,中立是維持內部團結並避免外敵藉口入侵的方法。
瑞士對維護自己的中立有一套獨特的安全政策,是由外交與可靠的國防力量所構成的。瑞士學者達尼克(Gustav Daniker)曾說:「武裝中立是瑞士中立的方法,此一政策的目標是要使強國相信她是一個穩定的因素。」瑞士軍事戰略的基本構想是「雙重阻延法」,先已有效的軍事準備行動勸阻他國破壞中立的舉動;如果失敗,則以軍事行動儘量阻止敵人在瑞士領土達到其目標(例如:讓中國或其他國家佔領台灣變得損失重大且沒有意義)。瑞士的軍事專家也認為,如果敵人入侵,瑞士的中立已被破壞,可與另一方結盟已對抗之。另外,瑞士也同時與東、西方國家,第三世界不結盟國家保持良好關係。過去瑞士雖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但是卻積極的扮演中立國的國際角色,努力盡其國際義務。瑞士雖為西方民主國家,但卻能和共產、社會主義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堪稱中立國的典範。
台灣的瑞士化(完全中立),不管中國屆時採取的是何種國家體制,成為一個完全中立國,台灣就必須同時與民主、共產國家交往,國民黨政權所帶來的堅決反共(或反社會主義)意識型態將不可能再適用。但在此同時,台灣也必須有堅強的國防力量保護自身安全,瑞士的國民兵制可供台灣參考。基本上,台灣島內已經高度開發,鋼筋混凝土建築從南到北林立,整座島就像一座巨型的碉堡,加上四周有台灣海峽保護,要攻打台灣要有進行登陸戰與都市戰因而損失慘重的心理準備。台灣又是位居海運輻軸地,各國不會允許台灣航道被封鎖,因此,台灣有優良的完全中立的條件。台灣可藉由本身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讓列強明白,佔領台灣不如留下一個中立台灣對其更有利,台灣的安全就是亞洲的安定,就是世界的利益;台灣願意善盡國際義務,台灣的存在也是必須的。如此一來,台灣的中立受到威脅時,將會有許多「台灣中立的保障國」挺身而出。同時台灣內部也存在著族群衝突的問題,中立是學習瑞士團結內部的方法。完全的中立將可以避免外國藉由「民族感情」等方法分化台灣,影響台灣內政。因為台灣中立化以後,對待各國採取的是不偏不袒的態度,能夠與各國發展正常的交往關係。台灣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以及中國移民也可藉由中立消除彼此的猜忌,以公平而開放的精神和各國往來(包括中國)。中立是台灣人最大的利益,也代表各族群的妥協與尊重台灣主權獨立的共識。
放棄建軍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台灣短期內也無法建造核武充當嚇阻性武力,故應當以精實國軍全面募兵化專業化,並尋求和美日及歐洲國家有軍事合作之可能,畢竟,國家主權能否獨立自主,端視自己的國防武力能否保衛自己國家的主權和人民福祉。
● 全民國防(all-out defense):兵民合一、寓兵於民
國防是一個國家軍力,擁有良好武力的國家可避免受到其他外來侵略,形同我們穿著衣物,可免除風吹日曬雨淋。培養基本的防衛武力乃是防止受到攻擊的最好辦法。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現代各國間鮮少以武力作為統馭國家的方針,兵力只是一種和平訴求的工具,而非武力統治的依據,唯在獨裁體制下的共產國家及部份軍閥佔領的區域保有以武力統治特性。
歷史經驗顯示,戰爭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極大,為避免戰爭威脅,國家不得不建立國防力量,以嚇阻敵人不敢輕啟戰端。而國防力量是國家整體力量的展現,不只是軍人獨自承擔的事務,而應是所有國民的責任,故具有真正力量的國防武裝,必須依附在整個社會之上,因此我國國防應明訂台灣國防為全民國防。為保障國家安全,每個國家都會編列龐大的國防預算,而全民國防的投資卻是一種價廉效高、以小搏大的生存利器。像瑞士、以色列都是施行「兵民合一、寓兵於民」的全民國防政策,這種全民皆兵的體系讓瑞士在拿破崙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能夠避開戰禍,使人民免受戰火的塗炭;而以色列能屹立在中東回教國家環伺的環境中,憑藉的也是全民國防;瑞典也因前蘇聯虎視眈眈,遂建立強固的民間防衛系統,終能安然渡過危機四伏的冷戰時期。凡此事例,皆彰顯出全民國防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確實不容輕忽。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民防為陸、海、空軍以外的第四軍。」
瑞士實行的是獨特的民兵制,和平時期無常備軍,其武裝力量為民兵部隊,有4.25萬人,其中除1,500餘名職業軍人(軍官和士官)外,其他都是非職業軍人。非職業兵員平時從事民間職業,定期短時間離職參加新兵學校訓練或到部隊參加複訓。瑞士是真正「全民皆兵」的國家,其兵役制度在世界上極具特色。《瑞士聯邦憲法》規定,凡20至42歲的男性公民只要身體健康,必須依法服兵役,新兵接受15周的基礎訓練後正式編入連隊,在20至42歲期間還要不斷返回部隊複訓和服役。儘管職業軍人只有1,500餘人,但瑞士陸軍戰時經48小時動員後可達35萬人,空軍與防空部隊在戰時經48小時動員之後可達3萬多人,準軍事部隊也多達35萬,堪稱歐洲勁旅。瑞士國防軍每年的軍費開支是54億美元,而瑞士政府的年總預算才28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軍事開支國之一。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以色列愈戰愈強,阿拉伯國家則愈戰愈弱。究其原因,固然離不開美國等一些軍事強國的支持,但以色列軍民強烈的國防意識和高度的戰略觀念無疑也發揮關鍵性的功能。以色列國防軍以年輕、高素質、善打惡仗而享譽世界。其中有賴於其獨特的預備役體制,軍隊的中堅是2萬名職業軍官,統領16萬現役軍人,危機時總動員可在3天內擴充預備役達60萬人。
由於預備役制度完善,以色列的預備役部隊人數眾多、裝備精良、反應迅速、戰鬥力強,成為以色列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凡18至29歲的男性公民、18至26歲的女性公民,無特殊情況都要應徵服現役。
就以色列的全民國防教育而言,以色列和台灣一樣,在中東地區是一個土地面積極有限的小國家,且四處面臨阿拉伯民族國家的威脅。以色列對全民國防意識甚為重視,無論是男女老幼均以維護國家安全為榮。就其建國之初的歷史觀之,該國已經制定在建設常設軍隊戰力同時,必須也要維持一支強大的後備軍隊,強調寓兵於民。目前以色列現役軍隊約為16萬餘人,等到戰時72小時內,能夠馬上動員60萬人投入作戰。
國家整體防衛力量,需依恃強大經濟能量為其後盾。我國之經濟於亞洲,甚或在世界舞台上,都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不斷攀升的失業率、勞資糾紛頻傳、外資的撤離、國內廠商赴海外投資者日眾,國民對國家經濟的未來,抱持著悲觀的態度,對經濟環境的不信任,讓經濟能量不斷的流失。故穩定全民之經濟環境,方可使全民國防有可信賴之保障。全民國防植基於心理之精神環境、生存之社會環境與提供保障之經濟環境,三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配合我國軍現代化之軍備與組織,必能達到寓國防於全民之終程目標,確保我國家之安全。
● 高科技化軍事
冷戰結束後,在傳統敵國消失、跨國互動增加、通信與資訊科技高度發展下,全球化時代來臨,在資訊產業全球供應鏈形成,各國經濟利益漸趨一致下,大規模戰爭威脅已較以往淡化。
兩次波斯灣戰爭的經驗顯示,資訊化的精準打擊將取代工業化的大規模攻勢,軍事學者大都認為未來戰爭將不復見以往長期、大規模的陸上戰爭型態,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精確、局部性的武裝衝突。由於戰爭的步調變得快速,戰時與平時的界線將僅是一線之隔。當代的戰爭已無前方與後方之分,當戰爭開打後,後方的重要政治、軍事、經濟、民生與傳播設施都可能成為敵方第一波攻擊的目標,目的在摧毀該國的領導統御體制、指管通情能力、國家的抵抗資源與民眾的抵抗意志。居住在後方的民眾,所面臨的戰火威脅恐不下於前方的職業軍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也將因敵人刻意的攻擊與破壞,而變得艱難困頓,故一般民眾須有足夠的國防認識與應變能力,方能有效因應。
中國謀我野心一日未曾稍減,未來共軍攻臺作戰將遵循「首戰即決戰」的原則,首重「奇襲」,採取「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的作戰行動,近年來更積極研發或購置各項精密武器,如對臺部署各類短中程飛彈、高性能戰機、潛艦及水面艦艇,一旦臺海不幸發生武裝衝突,將是突然、快速、以精確武器攻擊為主的型態,我全體軍民須有足夠的心理認知與自衛能力,才能應付此巨變。
綜合以上分析,即使在軍事趨向高科技與專業化的時代,全民國防教育仍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與時代意義,因此各國莫不積極推行全民國防教育,以確保國家安全。例如美國、法國、瑞士、日本,與我國情類似的以色列,甚至與我敵對的中國均有全民國防教育的相關法制依據與教育系統。所謂「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在我國家安全仍受到嚴重威脅的今日,實應積極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以落實全民國防,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繁榮。
全民國防的運用上首先必須肯定軍人對社會及國家的貢獻,提高軍人的待遇和地位,建立超越黨派的全民國防新共識,讓民間優秀人才以參與國防建設或擔任軍職為榮,使國防專業化。 而全民國防除了全民參與、軍民動員、全民國防教育等,更應善用民間力量,保持常態性演習,除了「救災、搶險」之外,也要從網路與先進科技推廣,強調從事「資訊作戰」,使全民國防發生實質效果,以強化心防,凝聚防衛意識。並持續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在非傳統安全、非軍事威脅的防堵上加強。
國防科技決定國防力量,國防力量決定國家安全,而國家安全又與國家之經濟息息相關。事實上,國防科技本身即經濟發展之主體,國防科技之發展每能帶動工業升級,促進經濟實力之提升。目前世界先進國家中,以國防科技需求帶動其國內工業發展,或以國防科技輸出列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政策,使國防科技與經濟實力融為一體者比比皆是,已如眾所周知,毋須贅言。
國防科技既可輸出,先進大國每以其為籌碼增加外交影響力,而國防科技輸入國則常因此而受制於人。由此可知,國防科技的發展應以「獨立自主」為目標。國防科技與教育間的關係尤其密切。目前全世界的一流科技專家約四O%(約四十五萬名)參與國防科技相關研究,研究經費亦占四O%以上。而先進國家之國防科技研究能量多蘊藏於民間機構,尤以民間大學為主。以美國為例,美國五角大廈平均每年的研究經費均占其聯邦政府研究經費總預算的六O%以上,且多由麻省理工學院優秀師生包辦,由此可知國防科技研發之重要性。
世界先進國家,多年以來不僅設法使國民所得提高,經濟發展繁榮,並投入大筆經費於科技研發;尤其是『國防科研』。美國國防經濟學家貝諾瓦(Benoit)曾說:『至少有40%以上的國防科研技術對民生經濟產生利益』。GPS、Internet是也!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院(SIPRI)於2004軍事年鑑的分析報告指出,2003年世界軍事支出比2002年爆增11%,達9,560億美元。自2001年美國911事件以來,世界反恐主義盛行。世界許多國家武器系統更新與軍事轉型,以及第三代武器之發展與部署,正是我國設法運用當前高科技能量應用於軍事用途的最好發揮的良機。
以色列仍然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武器研發、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其每年的軍費開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而居第二位。以色列很多武器系統均屬世界上最先進之列,諸如其預警機系統等。台灣在半導體、板面、電腦、電眼、監控系統、GPS、Internet等都具優勢,宜加強國防產業發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