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座森林百座山,百萬大樹百千年;
明治神宮鳥居木,扁柏來自我台灣。
—呂自揚〈台灣高山森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一
2021年10月2日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紀念日。台北有「蔣渭水台語漢詩吟唱賽」,以台語吟唱古唐詩。立法院長游錫堃在活動開幕時,也示範吟唱了一首張繼〈楓橋夜泊〉。很多詩詞愛好者都說,希望以後舉辦也能吟唱台灣詩。
二
今年1月5日,我在成大歷史系,分享我《詩寫台灣》的〈喜把台灣歷史寫成詩〉的六首詩,其中一首是〈台灣高山森林〉:「百座森林百座山,百萬大樹百千年;明治神宮鳥居木,扁柏來自我台灣」。
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現在美麗壯觀的鳥居,是日本最大鳥居。鳥居巨木,是1971年買我們台灣丹大山的1500年檜木扁柏做的,1920年明治神宮的第一代大鳥居,是砍阿里山1300年的扁柏做的。
台灣棲蘭山上千年扁柏神木。圖/謝麗珠攝影,作者提供
這首詩含帶著日本曾統治台灣,和護養台灣土地的高山原始珍貴森林,曾遭日本和戰後政府濫伐的歷史。
我在演講中談到,很多台灣人到蘇州旅遊寒山寺,都會念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都會去看〈楓橋夜泊〉詩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說,希望有一天,台灣人出國旅遊到東京明治神宮時,看到入口的大鳥居,也有很多人會想起我這首〈台灣高山森林〉詩。
作者2012年冬天遊日本東京明治神宮,在大鳥居前留影。圖/呂佳翰攝影,作者提供
三
〈楓橋夜泊〉和〈台灣高山森林〉所寫的景物不相同,所寫詩意詩景,卻都是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把二首詩四句,按順序將所寫的詩意詩景對照來看,可增加欣賞的趣味。
一、〈楓橋夜泊〉前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寫近景,詩人是在姑蘇(蘇州)附近一條小江的客船上,所看到聽到的夜景,有月、有鳥聲、有楓樹、漁火。
〈台灣高山森林〉前二句:「百座森林百座山,百萬大樹百千年」,也是寫近景,詩人是在台灣的高山,所看到的廣大高山森林,是一棵一棵樹齡皆已幾百年上千年的大樹。
登玉山步道鐵杉林,大樹皆數百年以上。圖/作者攝影提供
〈楓橋夜泊〉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是由近而遠,把詩意詩景從江上客船推向遠方,推轉到遠方的蘇州城外的景物,那城外歷史悠久的「寒山寺」。
〈台灣高山森林〉第三句「明治神宮鳥居木」,也是由近而遠,把詩意詩景從台灣高山森林推到遠方,推轉到遠方的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的景物,那神宮前美麗壯觀的「鳥居木」。
〈楓橋夜泊〉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再反轉回來,由遠而近,把詩意詩景從遠方的姑蘇城外寒山寺,隨著寒山寺夜半的鐘聲,轉回到詩人所在的江上客船來。
〈台灣高山森林〉第四句「扁柏來自我台灣」,也是再反轉回來,由遠而近,把詩意詩景從遠方的東京明治神宮,隨著鳥居木台灣扁柏的身世原鄉,轉回到我們台灣的高山森林來。
作者2013年與登玉山步道玉山圓柏。玉山圓柏是海拔最高森林,直徑1公分樹齡是22.8年,作者腰寬30公分多,這棵玉山圓柏已有1000多歲了。圖/黃魏慶攝影,作者提供
四
一首詩寫一件事,一個景,一種情。
〈台灣高山森林〉整首詩所寫的詩景,從台灣的高山森林,寫到日本東京的明治神宮鳥居木,再轉回來鳥居木的原鄉台灣高山森林,去回皆越過廣大的太平洋,來去的空間是遠達千萬里。
〈楓橋夜泊〉所寫的詩景,從姑蘇附近江上客船,寫到附近姑蘇城外寒山寺,再轉回到聽得到寒山寺鐘聲的江上客船。以一般寫景詩來看,〈楓橋夜泊〉來去空間是遠大,可有好幾里。
左台南作者陳艷秋旅遊蘇州寒山寺,觀賞〈楓橋夜泊〉詩碑。右高雄呂正心老師友人遊寒山寺撞鐘聲。圖/陳艷秋、呂正心、 作者提供
這二首詩的詩意,皆隨詩景空間的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的變化而躍動,來引發讀者進入詩中的感情和意境。如只純從空間的大小來看,〈台灣高山森林〉所寫的詩意詩景的空間,是要比〈楓橋夜泊〉寬大遼闊多了。
二首詩所寫的不同詩意詩景與詩境趣味,則在讀者的欣賞和對鄉土歷史文化的關懷與體會。
附 記
筆者上山下海,深入歷史來詩寫台灣,是親登過台灣最高山玉山、雪山,看過台灣高山森林的百萬巨木,也親自到過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看過明治神宮錢用台灣扁柏做成的大鳥居,才在《詩寫台灣》中,寫出這首詩景空間千萬里的〈台灣高山森林〉詩來。
這些海拔二、三千公尺以上,樹齡皆算百年上千年的廣大高山森林,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都比1540年代葡萄牙人喊「福爾摩沙」、1603年陳第寫〈東番記〉、1624年荷蘭入佔福爾摩沙大員、1661年鄭成功登陸大員鹿耳門的年代,都更早上百年、上千年。
歷史悠悠,高山永恆,巨樹長青。這些珍貴高山森林,是台灣這塊土地最多歲、最高齡的生命。
筆者詩寫〈台灣高山森林〉,最深的希望,是台灣世世代代的執政者和曾在這塊土地生活的子民,皆心術純正,全心全力珍惜保護台灣高山森林。
作者呂自揚(左1)1977年登雪山。雪山主峰下數萬棵高挺冷杉,都已數百年。圖/作者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