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讓水價能真實地反應水的價值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讓水價能真實地反應水的價值

2015-11-13 12:10
自來水管漏水,國人是否將價格低廉的淡水視為理所當然,浪費了也沒關係?(網路資料)
自來水管漏水,國人是否將價格低廉的淡水視為理所當然,浪費了也沒關係?(網路資料)

今年的多事之秋,蘇迪勒與杜鵑颱風造成烏來土石流影響大台北地區的飲用水問題衍生欲由翡翠水庫直接拉管的想法、十月媒體認為鉛水管對水質的影響而引發的”想當然爾”更換鉛水管是當務之急的民眾心態,台北市自來水處於網頁上公布鉛水管的汰除計畫;林林總總看起來似乎是「走上正道」,但除了之前提及自來水管尚須考量其他風險外,臺灣的水價是否真的能實際反應水的「價值」?就值得來研究一下了。

一、水價怎麼訂出?
水價調整依自來水法第59條規定辦理,自來水事業依據「水價計算公式」及經營成本檢討後,研提「水價調整計畫」,送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經濟部已於2006.7.10依自來水法第59條規定,訂頒「水價計算公式及詳細項目」;另於20054.2.4依據自來水法第60條規定,成立「經濟部自來水水價評議委員會」,敦聘專家學者、會計師、消費者保護團體、自來水事業代表及政府相關單位代表等組成,負責審查水價調整計畫。上一次調整水價是在1994年。

二、國際水價與臺灣水價
根據在臺灣自來水公司服務過的環保署綜合計畫科長周國鼎,由國際水協會(IWA)2014年公布的29個國家資料,整理出各國水價。水價包括自來水固定費用、變動費用,但不包括下水道費、污水處理費與營業稅等。但各國水價與物價有關係,光看水價不準,因此周科長訂出「水費負擔率」指標。假設一個4口之家每年使用200度自來水,用自來水費除以各國人均GDP(國內生產毛),就是水費負擔率。水費負擔率倒數三低的分別是澳門、台灣與香港。周科長,澳門的水價比台灣高,但近年旅遊業興盛,人均GDP激增至八萬美元,連帶使得水費負擔率大降,因此若非澳門,臺灣恐怕就是水費負擔率全球最低了。若以Circle of Blue(註)所繪製的美國水價圖為例,水價應該包含,1.水的處理費-包含飲用水的消毒、自來水管線費、維護費等,2.污水處理費:使用過的水該怎麼處理後放流對環境不會造成影響,以及3.因暴雨等氣候因素所衍生的費用,根據圖示,以一家4口,每人每日用水量378.54公升(100加侖)為計算依據,每個月的水費超過$300(台幣9,000多元)有西雅圖及亞特蘭大兩個城市,其中西雅圖的費用如此高,源於為了提高地下貯水比例與容量以及減少污水排放增加水處理設備等建設費用;而根據水利署資料顯示,臺灣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約259公升,每戶每月平均水費約154元,與美國的資料顯示,臺灣的水價是超乎想像的便宜。再以平均每度水價來看,最高的國家是丹麥的91.46元,最低的是伊朗的5.52元。臺灣為9.23元,以各國平均值43.84元來看,是平均水價21%。1度水的定義為:1立方公尺的水,等於1000公升。我們在便利商店買的礦泉水一瓶約0.6公升售價20~40元不等,那麼,我們每日使用的水卻便宜至此,能不能真的反應水的真的價值,不言可喻。

三、水費對日常生活負擔真的很重嗎?
依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之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地區最近五年平均每戶水費與消費支出之比較(詳表1),水費占台灣地區家庭消費支出近五年(2009~2013年)平均僅為0.35%,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合理比率2%至4%。另與電費(1.37%)、通訊費(3.40%)及交通費(1.35%)比較,水費亦負擔最少。由此可知,未來水價提高,其對一般家庭負擔相對有限(電費的比例也很低,但這需要另闢專節討論)。

四、該怎麼做?
如果上述的描述可以被接受,那麼可以同意臺灣目前的水價真的是太便宜,且若真的提高每度水費,對民生的負擔實屬有限;因此,問題在哪?是不是水的使用者真的不瞭解水的真正價值?包括執政者與經營者都是。經過今年的颱風侵入造成烏來土石方事件導致飲用水濁度的提升,這些都與集水區治理息息相關,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主要的水源供應是翡翠水庫,然而,交通部提出的北宜直鐵規劃就有「經過」翡翠水庫的方案,但該部會聲稱對水質與環境的影響輕微。我們只想問,以人為的思考來看待自然的資源是否真能涵蓋與全面考量到自然資源的真正價值?一旦出現對民生有害的事件,這時又該如何看待與處理這些問題,我想,應該是探討水價是否合理這個議題最為重要的中心思考問題了。

註:
Circle of Blue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藍圈組織( www.circleofblue.org)。是由記者和科學家组成的組織,提供關於全球水及资源雞雞的第一手資訊及背景資料。藍圈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由權威研究人員,科學家和資訊設計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製作有關全球淡水問題的多媒体報導。該組織亦關心全球水資源使用應付出的代價與價格。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