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如常生活 如常來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如常生活 如常來水

 2021-01-07 13:04
作者提議,要解決台灣時不時的缺水危機,大膽建議政府考慮興建一條「通台水渠」。圖為翡翠水庫主壩、落水池、副壩與翡翠電廠,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作者提議,要解決台灣時不時的缺水危機,大膽建議政府考慮興建一條「通台水渠」。圖為翡翠水庫主壩、落水池、副壩與翡翠電廠,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元旦總統談話「如常生活」。但是「如常生活」需要「如常的水」!

要解決台灣時不時的缺水危機,大膽建議政府考慮興建一條「通台水渠」。

作法是:

1. 至少從宜蘭、花蓮交界處開始,沿著一定等高線,興建一條或明、或暗的渠道,繞過北台灣到石門水庫,過苗栗,至少到曾文水庫。

2. 在這條渠道以上,收集適合河川、野溪的水, 例如蘭陽溪的水。灌注到這條渠道,利用重力及水平的原理,引東北部的水到台灣西部水庫,以解水庫枯水期的渴。例如,石門水庫標高245公尺,假設沿250公尺等高線興建水渠,就可以注水入庫。而曾文水庫滿水位,海拔227公尺,自然也沒問題。 而在沿線,可以不停地收水、放水。例如,新竹沒有大型水庫,藉著這個設施,也可以利用到新竹地區的水,放到明德水庫以下。

3. 渠道以下可隨時興建東西幹道,,如此可以沿線放水到平面水庫, 埤塘, 甚至直接供應自來水廠。

4. 不計長短,只要避開爭議。沿著偏僻地區興建,就算拉長渠道也無妨。因為渠道內的水也是水資源。以艾莉颱風過後,為緊急應付桃園缺水而興建的由石門壩頂送水到三坑抽水站的管道為例,目視直徑約2公尺,假設這條通台水渠也是如此尺寸,假設長800公里,估算它本身就有450萬噸的蓄水量, 足可以讓桃園地區用3〜4天。如果因為興建基礎比較費工,不如一次造兩倍大的水道呢,也差不多是一座小水庫的水了。這可能比在其他山地地區興建攔水水庫要來得容易。

通台水渠好處多多

好處:

1. 讓台灣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雨水都有機會成為寶貴的水資源。尤其是冬天的北台灣、東北部的水。夏天,西部丘陵山區的對流雨,也可以收集一些而不會全部流到海裡,全然浪費。如此的截水設施,幾乎等於將全台重要水庫集水區擴大到全台的山地丘陵地區,足足是全台面積的5〜6成吧!

2. 工程困難嗎? 環保爭議大嗎? 當國內可以討論國道6號東延花蓮,當高鐵可以延伸宜蘭,南下屏東,相信以台灣工程技術,這是「輕而易舉」等級的。而環保,靜水倘流的管渠通水,不會造成汙染;對於山體面而言,採用埋藏、覆土綠化,沿山走川,對比目前環境狀況,或許反而有固土攔塌的效果,所以應該是一種保護環境的助力! 對於取水,由於是百管取水,對於每條河川野溪只不過「取其一分」不到,再加以監控操作,對於河川生態的影響,或許比硬性攔河取水更為輕害。


作者認為,建造環保,靜水倘流的管渠通水,不會造成汙染;對於山體面而言,採用埋藏、覆土綠化,沿山走川,對比目前環境狀況,或許反而有固土攔塌的效果,所以應該是一種保護環境的助力! 圖/翡翠水庫集水區,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3. 貴嗎? 這幾年國內軌道、高架、隧道道路的興建,如火如荼,動輒每公里造價幾十億元,時間也可一建40年,如台61線西濱公路。相對而言,通台大渠只需要一條暗管,部分明渠以及適當河川、野溪地方興建集水點,這些工法都和平常政府治山防洪的工作類似,不僅增加水庫效能,也是環境工程的一部份,平常都可做,相信不貴吧? 

4. 會沒效益嗎? 想想,如果石門水庫停供一天,對桃園區民生、經濟以及農業的影響有多大,答案應該呼之欲出!更不要說全台了吧﹗目前,農田停灌,補償,要數十億吧;若復加以時日,繼續枯水,民生、半導體、鋼鐵等台灣命脈產業也受影響,怎麼辦?等今年的梅雨?還要半年!保證有嗎?看看109年。所以,從風險評估的效益想像,沒有理由不考慮引冬天東北部的水到西部,而只是任其流入太平洋。

5. 對比清淤,毋庸置疑,水庫清淤是台灣無可迴避的國脈工程,也是目前每逢缺水,政府、新聞界必定拿來說嘴的解決之道。然而,深深思考後,它可能不是「緊急且重要」的工程。因為,現實看現時,水庫的庫容量就這麼多,如果雨水降下來的不是如颱風、梅雨的短暫強降雨,不足以短時間內到達目前庫容以上。那麼,其前因清淤所增加的庫容量並就不一定隨時能發生蓄積雨水的效果。以今年的石門、曾文水庫為例,沒有颱風來,梅雨又短暫,沒有滿庫過。也就是說,這一年,進水,沒有高過清淤前的庫容量!那表示,前兩年的清淤增加庫容的工作目標,並沒在今年缺水過程中,發揮效益過!同時也表示,這一年數百萬噸清淤成績,就只能等待來年滿庫時當作中長期的政績吧! 這說明,增加庫容的清淤政策,只在降雨相對時間軸的「豐枯劇烈」時。如果降雨不豐,降雨時並沒增加蓄水效益,枯水時,就只能是沒水,毫無效益。「清淤蓄豐」,考慮氣候降雨的不確定性,應該是「一半」的政策,要全面,考慮一下「通台大渠」吧!

因為通台大渠不同,它按照台灣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橫向截水,隨季節、地區的降雨以補充各水庫的水。或許一時不多,但若以艾利颱風時期 從石門大壩引水到三坑為例,一日也有120萬噸吧(按桃園用水估算)!如果24小時皆默默運作,增加一倍到240萬噸, 若全年估計200天有水,至少可供給全台水庫4.8億噸的水資源。在目前台灣幾乎不可能再興建水庫的現實下,這個量幾乎是目前2座石門水庫的水量。


2004年艾利颱風過後,石門水庫水面都是漂流物,難以取水。圖/擷自公視我們的島網站

6. 如果發生當年梅雨、颱風雨本來就已足夠,那麼多出來的水也可利用來作為「水力排砂」之用。例如,白河水庫防淤隧道2019年10月試運轉,新聞說共放水9萬噸,排砂0.82萬噸。雖然是排放進水口附近的淤泥,但這說明只要平時將淤泥挖起,堆放於進水口附近,就可在平時利用水力排砂,而不必然等到颱風洪水來才可利用排淤隧道。一例就是,曾文水庫排淤隧道106年完工,至今約3年多,也沒聽過曾文水庫那有名的「象鼻引水鋼管」發揮過什麼效益?為什麼?因為曾文水庫容大,要等到滿水位才來放水清淤,只能等颱風洪水,而平常是不可能的。而若知來水很多,挖泥半月,放水半天,或許就清掉10萬噸淤泥了吧。甚至,因一通台大渠,水庫的水因此可以南北互通,就可針對某些水庫安排「開庫清淤」或者「打掉重作」也不至於影響用水,這個效益或許也可列入考慮計算。

7. 再者,就算有颱風洪水來,製造所謂「異重流」,以致可以放大水力排砂的效果。然而石門水庫的水力排砂數據是約3成多的進砂會排出去,但是當次颱風洪水造成的新增淤砂量,可還是有6至7成留在庫底。所以,目前水庫清淤還是相當依賴平時抽砂、陸運的方法,成本高。反之,如果可以因為來水甚多,可以不計較水的珍貴,只要利用水庫的航運加上挖泥船,就可大大利用水力清淤。相信比陸運要省錢多了!

結語

因為外行,以上僅憑想像和看新聞推算,是否可行?相信國內高超的工程界可以計算得出。只是去年底在棲蘭神木區,聽導覽員說:「宜蘭下了3個多月的雨…」。就想,台灣除了梅雨、颱風洪水還有什麼水源?夏天西部的,也是最不確定的對流強降雨,和秋冬的北台灣、東北部的冬雨。如何蓄為水資源?「通台水渠  豐水台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