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王瓊玲小說】老張們──(三)迴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王瓊玲小說】老張們──(三)迴光

 2015-02-20 08:45
太爺還是滿意了。病房窗外,夕陽的迴光正流連最後的返照……(網路資料)
太爺還是滿意了。病房窗外,夕陽的迴光正流連最後的返照……(網路資料)

【編按】王瓊玲,台灣嘉義梅山鄉人,在學術領域專研古典小說多年,驀然回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於是毅然投入創作的行列。廣受好評的處女作《美人尖》小說集,於2009年出版,至今每2年出一本書,筆下以台灣本土人事物當作創作素材,王瓊玲希望寫出上一輩台灣鄉間小人物的命運,而流露寬容關懷的創作風格,讀來令人動容。

本報特選《美人尖》小說集,連載摘錄以饗讀者。

又過了好幾個除夕,太爺堂堂邁入八十五了。

老人家似乎倦了、累了,再也不願出門去巡街察巷了。吃得少、睡得多,眼眸閃爍的晶光,慢慢黯淡下去。

日頭真的是暗了,即使還有最後的殘霞,也終將落入闃黑的深海。老張們眷戀著夕照,苦苦守候,深怕一眨眼、一閃神,就永遠看不到日影了。

偶爾,太爺從昏茫的暮色中掙扎醒來,拉住身邊任何一個老張的手,急切切地叮嚀:「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死心吧!死了那條心,就定在這兒開枝散葉吧!」──這是他三四年來,天天掛在嘴邊的話。一句句像針,扎痛自己的心臟,去挑動兒子們未來的希望。

他仍是伏櫪的老驥,但千里之志,早被戰火與歲月燒成灰燼。浮木已朽爛,茫茫人海,風波險惡,兒子們頂得住嗎?會不會被巨浪捲走?會不會載沉載浮?甚至滅頂?他望著眼、揪著心,一眼眼企求、一聲聲叮囑,終於望來、揪來兒子們的承諾。

老張們用半生不熟的臺語對太爺說:「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俚語用對了,只是有些走了音、岔了調……

太爺還是滿意了。病房窗外,夕陽的迴光正流連最後的返照……

小七俯低著頭,耳朵貼在老人嘴邊:「家?您說家?您老要回家?」可是,千里遠、萬里遙,聽來只讓人心碎!

太爺用僅剩的力氣搖搖頭,呼喘出幾口大氣,還是眼巴巴瞪著、瞧著。大家面面相覷,急得跺腳。一向不說話的三哥,靠過來,換他貼上耳去。

這下子,心細的小學校工,聽出端倪了。他喊:「酒!太爺講的是酒,他老人家想喝酒!」

老五立刻趴下牀底,抱出他偷藏的孝心 ── 一大只陶甕的老酒。蓋頂的紅棉布一掀開,五加皮、肉桂、當歸、人蔘混著高粱的偉烈,霎時盈得滿屋滿樑。

老四拿出玻璃吸管,輕輕吸起一小管,一滴滴慢慢點落。太爺抿著、咂著甘醇的烈香,眉心舒展了。一朵微笑,悄悄浮映在唇頰,慢慢綻放到額頭、鼻尖、下巴去……

山上山下,梅仔坑的冬梅全開了。刺骨的寒流中,千枝萬樹,一朵朵、一蕊蕊,開得潔白又燦爛……

王瓊玲,台灣嘉義梅山鄉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創系系主任。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專研古典小說,著有《野叟曝言研究》、《清代四大才學小說》、《古典小說縱論》、《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等學術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為海峽兩岸知名的學者。

王瓊玲從事研究多年,驀然回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於是毅然投入創作的行列。廣受好評的處女作《美人尖》,曾獲台灣豫劇團改編為建國百年大戲,並已發行簡體字與英文版,海峽兩岸亦合拍電視連續劇。第二本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則以一貫雋永的文字描繪人性,其中〈阿惜姨〉改編為豫劇《梅山春》,於2014年巡演海內外。本著作《人間小小說》為作者首部散文集,同年度亦出版首部長篇小說《一夜新娘》。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