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剝極而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剝極而復

 2019-05-15 14:46
陶土、相思木燃材,砌窯磚瓦,均取自於自然。「以自然為本」,重塑廢院的歸真返璞,是我們後段人生的再出發。圖/陳文輝
陶土、相思木燃材,砌窯磚瓦,均取自於自然。「以自然為本」,重塑廢院的歸真返璞,是我們後段人生的再出發。圖/陳文輝

窯區另一座開放式山門,是介紹陶作及燒窯場域意象的指引。

入口置放了一件長76cmX寬55cmX高70Cm 的陶作品,「種子」是它的名字。

35年前,這裡是一片敗瓦殘垣的土屋茅茨,重新整地蓋窯。

   

陶土、相思木燃材,砌窯磚瓦,均取自於自然。「以自然為本」,重塑廢院的歸真返璞,是我們後段人生的再出發。

一粒種子,從播種→萌芽→生長→茁壯→開花→结果,有它生命的週期。果熟皮剝、入土萌芽,是繁衍下一代的開始,剝極而復,终而復始…。

因此,窯區的大環境,挑選會依節氣時序變顏色的台灣原生樹種及民俗植物為綠蔭,自然是我們的首選。

採開放式設計的窯區山門,門楣上,以整地挖出的老樟樹鑲嵌「燒硘食缺」横匾,傳遞著祖先們,在各行各業領域内,勤儉安份的守成與韌命:「好柴厚目,藝精人貧,燒硘食缺,織蓆睏椅。」

約婉細數:

1. 好的木材生長缓慢,且為適應風雨吹襲,樹幹上會有很多的樹瘤。

2. 一件工藝品的製成,過份求精的過程,成本會增加,收入不符期待。

3. 作陶的人家,有瑕疵的杯盤缸碗,留下來自己用(缺,不是指缺口)。

4. 匠師编織優質草蓆的專心,不忍客人買不到要等候的貼心,自己只好睡長板凳,也是織蓆人家的窩心。

台灣俗諺簡練而傳神的歇後語,更是傳承的永續。

山門左側一株「胡氏肉桂」大樹,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其樹名是為表彰曾擔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主任,及文化大學森林系主任胡大維教授,對林業的貢獻而命名的。林業界耆老們無言的奉獻,傳承於解說淚眶中。

山門後端,株高5公尺的大㦸科落葉喬木「油甘樹」,200年前由中國引進台灣。果實是昔時的零食之一。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又名「餘甘」。

「油甘好尾味,生查某仔就罔飼!」

重男輕女的昔時,由經果實味覺的療心,更是島嶼人們,表達生活風華慰語的獨特。

植物,本是歷史的側面。

手擠陶及傳统柴燒登窯已淪為記憶的依稀,新建的窯區,覆以略帶浪漫色彩又鬱蓊的林相,是產業與環境合而為一的必然。

「山林中有窯,窯區有人,陶人喜樂於作陶中。」

整體大氣组合的畫面,是剝落歷史斷層之後,產業創新的甦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