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政府該實施何種養殖保險?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政府該實施何種養殖保險?

 2017-01-08 13:44
蔡政府擬對石斑魚養殖戶推出「指數型保險」,以溫度的加權指數作為標準,這個規劃恐怕方向錯誤。圖/取自網路
蔡政府擬對石斑魚養殖戶推出「指數型保險」,以溫度的加權指數作為標準,這個規劃恐怕方向錯誤。圖/取自網路

台灣地處風災好發地區。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造成天災的頻度及強度增強,而傳統水產養殖多採戶外魚塭養殖,每年因風災、豪雨、酷寒、帶來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去年初寒流即造成國內養殖漁業損失達32億餘元,單靠政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暨低利貸款,不足以讓養殖漁民迅速復養,大量的生產風險多數由養殖漁民承擔。為了讓養殖戶做好自主風險管理以及讓養殖漁業的投資和漁民生計更有保障,要求儘快推動養殖漁業保險的呼聲四起。

養殖石斑魚保險,「指數型」規劃方向錯誤

養殖漁業保險在國外已行之多年,對投資資本的保護,防範天然災害對人類健康、財產、養殖收成的損害,以及確保養殖收入,增加穩定和經濟福利等,都有正向幫助。例如鮭魚養殖大國挪威,每個養殖場都有保險,疫病損失、外銷貨款收不回來皆可理賠,確實發揮穩定養殖生產的功效。為此蔡政府即將推出指數型石斑魚保險試辦計畫,只要溫度低到一定程度就理賠(事實上天氣指數的設計過程,需要在多部門合作基礎上進行精密的數據分析和複雜的模型設計,保險機制才能健全)。對此業界有不同看法(寒害非主要考量),養殖戶的參加意願恐怕不高。

農委會針對不同作物有不同承保方式,例如有釋迦採收入型保險、水稻採產量型保險等;而養殖石斑魚則擬採取指數型保險。由於石斑魚養殖多位於南部地區,發生颱風、產銷失衡或病害次數遠高於酷寒,對養殖石斑魚帶來的風險及損失往往大於低溫因素。政府若真的想照顧石斑魚養殖業者,就應該實施收入型保險、災害保險或病害保險,比較符合實際,也才能提高養殖戶投保意願。

建立資料庫再來規劃,而不是找蛋頭學者閉門造車

至於保費及政府補貼方式,考量到國內水產養殖產業大多屬於家庭式小規模經營,養殖面積在1公頃以下占6成;若要透過保險來轉嫁損失,政府應該政策性提供部分的保險費補助,來減輕養殖戶保險費負擔,提高其投保意願。

不過國際經驗顯示,一旦實施補貼後,補貼機制的退場在實際執行上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必須於事前設定明確的退場策略(包括時機或條件)以及穩定的財源規劃來支撐。這些配套都需要政府、學者專家、養殖戶、保險公司共同研商找出最佳方式,再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不要重蹈過去老是委由不了解實務的蛋頭學者花大筆經費費時多年,卻做出不具實用性的配套方案,反而讓養殖戶對政府失去信心(國內高接梨保險就是明證)。

政府無論要推動農漁業保險、大數據、農漁業預警機制、計畫性產銷等措施,先決條件都需要有詳實的農漁業基礎資料,而這也是台灣所最欠缺的。只是對於此種無法立即展現政績的扎根工作,當權者多興趣缺缺,使得施政效果大打折扣。蔡政府想要幫農漁業打好地基,就要建立完整的農漁業資料庫。畢竟缺乏足夠正確資料,再先進的經濟決策模型也無濟於事。

總之,政府想實施養殖漁業保險,就必須完善養殖業保險制度。官員透露,過去馬政府時期倉促開辦的高接梨保險,前年苗栗縣僅二名梨農投保。蔡政府應了解原因所在,別也採即興之作,讓養殖保險再次淪為政治秀!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