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高房價、居住正義成為公民意識擡頭的熱門政治議題,執政者也在這二、三年陸續推出奢侈稅、不動產信用交易列管、房地合一稅等法令、政策,試圖回應輿論。但隨著一年多來房地交易漸趨冷清,房地產、建商、仲介業界不斷呼救的聲音,官場氛圍卻起了微妙的變化。從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放寬不動產信用交易列管,到臺北市長柯P喊出不打房的政策大轉彎,維持高房價似乎又成了保護房地產、建商、仲介業界、避免金融危機的新政治指標了。
以一個住在中南部,買不起動輒三、四千萬起跳小透天厝房子的中產階級身分,筆者不得不對產官界的這種看法提出反駁。這些年臺灣的快速「高房價」發展,其實已經成為臺灣內需經濟的沉重負擔,房地產不但不再是臺灣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成了扼殺內需產業的劊子手。依照媒體統計臺灣目前至少已囤積了85萬戶空屋〈不含新推案、興建中建案;另外,依照臺電這二年用電資料顯示,全國有140萬戶,每月用電度數沒有超過二十度,代表可能空屋。〉
以動輒二千萬起跳的小家庭住屋需求來看,恐怕囤積了至少十幾……二十兆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小資族、中產階級恐怕都得熬上三、四十年才能積蓄達預備購屋資財目標呢!那如果以臺電這二年用電資料所顯示全國140萬空戶,那恐怕囤積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至少也達卅兆之譜哇!〉在儲蓄戶頭裡,期待著終有一天買一棟自己房子的心願,當然都不敢投入其他內需生產與投資,如果再加上價格更高的新推案、興建中建案,這天文數字恐怕是數倍的了,能不造成內需不振、貧富不均與薪資倒退的結果嗎?不管是去年新上任的各縣市首長,或是2016總統、中央民代們不管誰當選,如果不能果敢處理高房價問題,臺灣經濟照樣不可能會有起色!
房地產要做為臺灣經濟的火車頭,關鍵在於交易熱絡,而非高房價帶給業者的高獲利。更何況目前高不可攀的房價,已經讓房地產交易快成了一灘死水了,如何能成為帶動相關產業的火頭呢?讓房價回歸合理價位,房地產交易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再度成為經濟火車頭,建商、仲介業界等相關產業的員工們自然生計振興,帶動周邊消費循環,加成效應加上被壓抑在儲蓄戶頭裡的十幾……二十兆,甚至卅兆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釋出進入市場,內需興盛當然就會帶動薪資成長、民生穩定,這才是面對房地產及內需經濟應有的正確執政態度。
以憂心金融危機為名,繼續保護高房價,其實只是在幫助炒作房地產的不良建商、囤積土地的大地主、既得利益者與房地產投機客繼續藉著高房價進行社會財產重分配,聚攏民間資財於少數5%的經濟上層集團之手,壓榨臺灣人民的住居基本人權而已。也許,純粹只是也許,如果比照苗栗大埔、新北浮洲等案,以社會住宅為重大公共建設,直接以公告地價徵收這些85萬戶或140萬戶空屋作為社會住宅,說不定是臺灣的高房價惡夢、居住正義需求最快速有效的解決之夢吧。
德國是目前歐盟最繁榮、穩健的經濟體,但是德國人卻認為「住」就如水與空氣一樣,是百姓生活關鍵的人權,而且住宅既具有壟斷性,又是人民生存所必需,不應當做商品以用來炒作獲取暴利。相較之下,臺灣政府這些年放任炒作房地產的不良建商、囤積土地的大地主、既得利益者與房地產投機客把土地看成生財工具,能榨出愈高價值愈好。甚至成為執政者墊高GDP幸福指數等經濟數據的假政績。這也看得出來,這些年臺灣的快速「高房價」發展,人謀不臧、人為炒作跡象明顯。他山之石足以為鑑,願去年新上任的各縣市首長、有志總統大位及中央民代者慎思,苦民所苦,更期許選民慎重選擇真正能解決人民住居基本人權的人選。則人民之幸!國家之幸!
(轉載自《想想論壇》之「政策想想」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