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藏美於民:設計師轉換跑道之我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藏美於民:設計師轉換跑道之我見

 設計師、藝術家和線上課程講師 2016-11-22 16:45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很多唸設計的,都曾自嘲:「以後找不到工作就去賣雞排好了。」

曾經,我們也開過同樣的玩笑;曾經,我們以為這真的只是玩笑。

前陣子,一位同樣唸設計的朋友,在對未來感到迷惘時,半夜買雞排洩憤。

「結果那個雞排店老闆真的是唸設計的」,他說:「連隔壁洗碗的也是。」

前幾天,《聯合新聞網》發佈了兩篇關於設計業的新聞,分別是〈念設計薪資最低 台科大校長:太多人讀搞壞出路〉,和〈大學念設計「薪情」最差 設計學院卻如雨後春筍〉,瞬間引起眾多迴響。

大學時期,不論是自己的體會,和同學的討論,或是偶爾在臉書看到其他圈內人的心得,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設計是很適合自學的學門。且現在網路資源發達,線上課程迅速增加,要透過自學成為一個有模有樣的設計師,不是不可能。

雖然這樣的說法,肯定會遭受很多圈內人批評:「有些東西不是看課程影片學得到的啦。」我完全同意這樣的反駁,但對未經設計訓練的客戶來說,「看起來沒什麼差啊?」加上電腦補習班或相關書籍總打出這樣的標題:「21天精通Photoshop」、「30天成為專業動畫師」,讓一般人眼中的設計師更為廉價。

自學容易是優勢,也是致命傷。

過低的職業門檻,讓人力市場充斥著許多自封的設計師,讓供給大於需求,讓設計師的身價一再突破低點。當然,在開放式課程大規模擴張的今天,這本來就是必然的趨勢。只是兩相交互下,趨勢更加速演進,甚至快到我們來不及應對。

而在常見的徵才廣告中,行銷或是社群經營的職位,常被要求具備基礎的設計能力;設計思考的課程或工作坊,也常被引入企業中講授。所謂設計的專業性和排他性,已經慢慢被稀釋。

再者,是作品的評斷標準。

許多設計師念茲在茲的「美感」,終究是主觀,終究說服不了人。像是平面作品,對許多人來說,可能真的不太分得出用Word排版和用Illustrator排版的差別,「就把東西放進去就好了,不是嗎?」

這個論點肯定又會被痛罵一頓。

如大師謝榮雅不只一次在臉書、在媒體專訪中提到,「美學並非全然主觀」,同時丟出三本書單:《美之為物》、《黃金比例》和《形式的起源》。

是,我認同美感很重要,也認同美感有一定的模式可循。但美感的先天缺陷,在於很難被量化,這是我後來轉職半技術角的原因。所有人都可以有模有樣的對大師作品點評一番,然後說:「我覺得這次作品有失水準。」但沒有人會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好拍啦,給我錢我一樣拍得出來。」

必須有意識設下可供比較的技術門檻,才有足夠的本錢談身價。

當然,我們也可以孤芳自賞,也可以大肆批評:台灣美感教育就是爛啦,台灣就是不尊重專業啦。但是否有人回頭檢討過設計的體質?是否有人想過,千里馬是該自怨自艾伯樂難尋,還是找幾個看起來最像伯樂的人,在他面前跑個幾趟?

最後,如果大環境還是無法改善,如果設計師的薪資還是一樣低廉,怎麼辦?

改行,讓大批大批的設計師改行。

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最為悲情的解法。

在準備罵我第三次前,請讓我把話說完。

不論科技、教育或各種趨勢的燎原,多半是由下而上發起,而不是靠著政府口號式的大張旗鼓。如果這點你同意了,或許你也可以接受:「要由下而上促成台灣的美感教育,必須把一大群受過設計訓練的人,轉移到社會各階層,轉移到各行業,然後,我們的普遍美感素質才能提升。」

很難理解?或是很痴人說夢?舉兩個例子。

馮翊綱和宋少卿,曾經在相聲段子《哈戲族》中說道,許多傳統戲曲演員,曾經因為政治局勢的關係,被迫改行。由於這些演員們,大多將一輩子的精神花在藝術鑽研上,沒有其他技能,改行後只能做一些賣菜、賣水果之類的工作。一來由於技癢,二來為了在市場吆喝吸引顧客,往往將戲中的台詞、身段用上,成為市場的另一種風景。

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在2015年重新剪接版中,有這麼一段:由於抗戰爆發,許多北方拳師被迫南下傳藝,更有甚者,掌門人都成了伙計,一線天成了剃頭師傅。當時的大南街,武館林立,正所謂臥虎藏龍,隨便抽一根菸,都可能丟條人命。

套用以上例子,或許哪天,我們可以期盼路邊的雞排店,高高掛出精美的手寫招牌。也或許,這樣的推論過於悲觀。如果可以,誰不希望教育部名義上正在推行的美感教育,可以迅速蔓延全台?但我更寧願保守的相信現實。

現在的社會中堅份子,約是三十歲到五十歲左右年紀,這群以前可能都被迫用美術課考試的人,要在現在這個年紀,重新學習什麼是美感、什麼是文化內涵,確實有一定難度。更實際的期盼,可能也要拖個二、三十年。二、三十年間,已經可以發生太多事了。

毛頭小子的短淺評論,見笑了。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