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黑潮發電 台灣中山大學合作團隊領先全球將進行商轉模式測試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黑潮發電 台灣中山大學合作團隊領先全球將進行商轉模式測試

 2017-08-22 14:52
圖:中山大學研究團體提供
圖:中山大學研究團體提供

外電報導日本lHl公司創全球首例實驗以黑潮發電成功,可望於2020年代商用化,但據了解,台灣國內的中央大學副校長陳陽益所領導研究團隊,早在去年7月即領先完成利用黒潮發電的實驗創舉,現今在科技部輔導下,在屏東縣九鵬灣附近海域正要開始進行商業運轉模式之建制實驗,進度領先日本研究團隊,只要試驗海域經政府劃定,即可進行施設。

 據外電報導,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的研究團隊,以「水中放風爭」的概念,在鹿兒島縣口之島外,設置浮體式渦輪機,利用「洋流」黑潮的力量,進行洋流發電實驗,以一百瓩的規模,發出三十瓩(KW)的電,領先洋流發電的研究,預計2020年可以進行商業運轉。

但據國內媒體披露,由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所領導成大水工所丶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研究中心丶中山大學海洋環工系及萬機鋼鐵公司等成員所組團隊,在科技部支持下,進行「瓩級黑潮發電先導機組研發與海域測試平台建置規劃」計畫,去年7月25日於屏東縣東南方海岸18浬丶水深900公尺處,進行50kW單元發電機組之實海域錨碇發電實驗,測量結果在每秒1.27公黒潮流速下,平均發電功率為26.31kW,並成功於每秒0.45公尺下啓動渦輪機,連續運轉60小時,此成果已較日本研究組織日前研究成果優異(功率53:30),且進度超前。

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説,中山大學等合組之研究團隊,目前正在尋覓九鵬基地附近海域,爭取政府劃定為大規模商轉實驗海域,技術上已可以在海面下卅公尺建立平台和較穏定式黑潮發電機組,平常機組頂部接近海面,颱風時則下沈避風,利用電䌫將發電輸送上陸地。未來在東部南北長四百公里丶寬一百公里海域內,利用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海域設置數組黑潮發電機組,可獲4,000MW之電力,等於目前三座核電廠六部機組之總發電量,即可達到非核家園及減少火力發電汙染的目標。而黑潮發電只在機組建置時成本較高,未來靠免費的黑潮推動,取之不竭且功率大,應是最有願景的綠色電源。

陳陽益教授説,台灣團隊研究的是非漂浮式發電機組,功率會比漂浮式來得好,而台灣東部長四百公里海岸,以宜蘭丶花蓮及台東丶屏東外海域有黑潮流經者,較為適合,在實驗技術上已經成熟,但大規模商轉尚待找出最佳模式,相信只要政府核定海域及支援經費,我們可以率先開發出「台灣製」的黑潮發電系統,成就「台灣之光」。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