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hun漢本遺址於7月1日獲指定為台灣第8處國定遺址,然因其位於蘇花改工程路線上,和數處橋墩和隧道附屬設施基地範圍重疊,仍持續進行「搶救挖掘」,若按原計畫施作,將對遺址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對此,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29日疾呼,「繼續挖下去,就是在刨原住民的祖墳」。
有鑑於「漢本遺址搶救發掘工作計畫」的P3N墩位有考古重大發現,為避免破壞遺址而採現地保存,橋樑結構是否有變更設計之可行替代方案,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林昶佐29日召開「蘇花改如期通車,漢本遺址共構雙贏」公聽會,邀集建築、土木及考古、文資團體等進行討論,促成遺址與文化雙贏的最佳方案。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前所長郭肇立教授認為,文化遺址不僅限於文化價值,更具有經濟價值,是有利經濟發展的金雞母,可發展觀光、增加外匯收入及GDP,也是生態環境的良心事業,依2009年統計,觀光產業占全球GDP的9.4%,卻只占台灣的4%,是東北亞七國的最後一名。
高潞・以用指出,漢本遺址不論是靠近宜蘭的噶瑪蘭、或花蓮的阿美族、北部的凱達格蘭族,都有相當重要的連結和依據,今天的公聽會主要是針對橋樑與遺址的共構部分、減少落柱等提供可能性,讓蘇花改能在2019年如期通車,又能對遺址做到最大的保護。
高潞・以用表示,過去蘇改處只針對附屬設施是否能遷移的部分提出11頁簡短的報告,並未提出完整的數據,她要求公路總局應於期限內,研議橋墩變更設計是否可行的評估報告,並提出具體的幾種可行方案,其次,應提供充分數據與公開過去所有評估報告,才能讓民間的專家學者在對等的基礎上討論。
學者在公聽會中提出保存漢本遺址建議。圖/林冠妙
張仲堅建築師提出,將附屬迴車道及機房北移55公尺,並利用已完工的P2N、P1S撐高並共構高架,滯洪池可北移120公尺,並與油水分離池併合遷移,同時機房抬高到橋面以減少對土層遺址的擾動,他問,「要用450公尺去犧牲2千年的感動?還是去買2千年的保護?」,這個憑技術一定可以做到。
施忠賢結構技師說,跨越有重大發現的P3N只需要400公尺的橋,若台灣沒有辦法做出來,會被世界各國恥笑,過去台灣為了交通便利把人趕走、把墳墓挖掉,今天若做出一個設計讓橋樑與遺址共構,便是從開發中進步到已開發國家的契機。
施忠賢提出兩方案取代現有方案,分別為跨距233公尺的鋼拱橋及斜張橋,他提出圖面說明,這樣可減少P3N的落柱,使有遺址重大發現的P3N橋墩獲得保護,土木技師公會也表示,國人有能力去做斜張橋跨越遺址。
「如果我們能以450公尺,賺到2千年的感動」,高潞・以用說,這相當值得,對原住民族而言,「漢本遺址若繼續挖下去,等於是刨台灣原住民的祖墳」,這真的是很嚴重的事,希望能在完全保存的理念下,去討論如何變更橋樑的設計,相信台灣的技術都做的到。
交通部表示,如果一開始即知道漢本遺址,不會發生現在的問題,但現在工程頭尾都做到很靠近的位置,限制條件很多,除非做斜張橋,未來需要比較深入的討論,交通部尊重文化部,需要任何資料會盡量配合,若文化部要求做哪些工程評估,會充分配合,也重申部長「工程與文化兼顧,讓工程順利推動」的立場。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