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總統選舉的初選因為殺出川普(Donald Trump)這號人物,讓初選過程的精采度比起大選有過之而無不及。受到「川普熱」(Trumpmania)持久不退、甚至愈燒愈熱的影響,共和黨主流派想盡各種手段要阻擋言論屢屢引發爭議的川普贏得提名。因此最近美國政界出現兩個陳封已久的名詞,一個是「僵局式黨代表大會」(contested convention),一個是「交易式黨代表大會」(brokered convention)。
傳統上美國總統選舉年的7、8月總是兩大政黨各自舉行提名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造勢季節,印象中黨代表大會都是馬拉松式演說、汽球、彩帶和喧囂的音樂所構成的嘉年華式提名派對。尤其是贏得初選的候選人在壓軸的演說開場第一句話,就是要表明接受該黨提名角逐美國總統選舉,全體出席的黨代表們照例也會無異議地通過。黨代表大會也是一場媒體轉播的完美安排,包括觀眾何時歡呼、掉淚,以及各色人種與族裔的入鏡等,都是事前精心規劃,展現全黨團結自信贏得白宮寶座的氣勢。
這項每4年行禮如儀的活動,選民早已習慣在初選末期就會確定黨的總統候選人,黨代表大會的提名只是形式,但是大家都忘了其實最後還有一道黨代表投票的程序。這就和大選時候選人在各州贏得多數選票就依「勝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的遊戲規則,拿下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同樣的概念,選民也都忘記最後其實是由該州的「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來投下最後的總統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選舉人團」跑票的案例。雖然這些初選的黨代表都是經由各黨地區會議或州會議選出來的,但事實上從來沒有法律規定各州的選舉人(或黨代表)一定要依照選票多數來投候選人。
所以美國選民記憶裡大概從沒想過今年的共和黨黨代表大會可能出現「僵局式大會」。也就是歷經各州初選後,沒有一位候選人可以拿下超過50%黨代表的選票,而且又有超出一人競爭時,這時的黨代表大會將出現僵局,結果就是握有選票的黨代表們必須進入「交易式大會」模式,依照個人意志來決定黨正式提名的候選人。
半個世紀前,「僵局式大會」和「交易式大會」曾經發生過。1948年共和黨大會就歷經三輪投票才決定總統候選人杜威(Thomas Dewey),而1952年民主黨大會也是投了三次票才選出史帝文生(Adlai Stevenson),但這兩位候選人最後在大選時都敗給對手。換言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意謂黨內出現未獲半數的競爭者,形同黨內分裂。而經過黨代表選票的交易提名出來的候選人未戰氣勢已經先衰。
今年7月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舉行的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可能就會重現半世紀前的情況,這當然與川普的異軍突起有關。繼拿下3月1日「超級星期二」的初選中7個州之後,川普寄希望於3月15日於佛羅里達州、伊利諾州、俄亥俄州、密蘇里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等州舉行的初選再獲戰果。尤其是握有99張黨代表票的佛州和66張票的俄州是採取「勝者全拿」制度,對川普累積黨代表票有關鍵性作用。
目前緊追川普在後的德州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在這幾個州獲勝的機率不大,排名第三的佛州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在家鄉輸給川普,已宣布退選。另一位還在掙扎的俄州州長凱希克(John Kasich)在自家地盤獲勝、保住顏面,但也對川普構不成威脅。即使排名第二的克魯茲在15日的初選州全數勝出,他也很難拿到過半的黨代表票,同樣會進入「僵局式大會」,除非盧凱希克退出,全力支持克魯茲,但機會不大。
儘管川普繼續講錯話,包括最近說六四天安門是中國政府強力鎮壓「暴動」的結果,引發爭議,後勢依然看漲。迄今川普已拿下43%的黨代表票,若是15日的初選在前述三人夾殺下未能取得過半黨代表票,很有可能讓「僵局式大會」成真。諷刺的是,這正是共和黨主流派現在唯一寄望的結果,因為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黨代表大會進行「換普」的「交易式大會」。當然川普贏了佛州,他的黨代表得票率逼近過半的門檻。如果能在最終初選贏得過半黨代表票,共和黨大老們想翻盤也回天乏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