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零邦交國—台灣面對的挑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零邦交國—台灣面對的挑戰

 2014-10-05 05:30

據「路透社」分析,馬政府的外交建立在「中國舖的地毯上」,只要把地毯抽掉,許多國家都有與台灣斷交的可能性。九月二十五日,立委蔡煌瑯在立院「外交委員會」指出未來可能與台灣斷交的國家包括教廷、巴拿馬、聖多美普林西比、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

台灣某些邦交國已踏出第一歩,和北京互設商務辦事處。上海智庫研究員坦承,中國政府未挖走台灣的邦交國原因是在兩岸事務上「挺馬英九」。由於政府高唱「外交休兵」,扈從北京,甚至在「世界衛生組織」接受北京把台灣貶為中國一省之安排,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衛大會(WHA),北京當然樂於給予「施捨式外交」。

台灣目前22個邦交國對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貿易或國安有何助益?如果嗣後兩岸關係變化,2016年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執政,北京決定挖光台灣所有邦交國,台灣政府如因應?

在這些邦交國中,因宗教和象徵性意義,教廷可說是最重要。與中國大陸相比較,台灣天主教人口不多,教廷幾十年來嘗試與北京建交,有時甚至到委曲求全,但北京卻不為所動。中國政府迫害天主教徒與其他宗教信仰者舉世皆知,但其堅持中國的主權,要求在中國的天主教僧侶(主教、紅衣主教、樞機主教)須由中國政府任命,是教廷所吞不下的。如果將來習近平或教廷做出讓步,雙方建立正式關係,台灣完全用不上力。

台灣與巴拿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台灣與這五國的貿易額少之又少,只佔台灣全球貿易的0.14%。台灣本期待邦交國至少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議題上能有助力,但情況令人大失所望。親民黨立委李桐豪指出,在二十二個邦交國中,除了教廷以外,十二個國家未就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幫忙發言,另外五國未寫信表示支持。

除了教廷,其他邦交國維持與台灣邦交,因為台灣每年都提供援助。不久前某中美國家總統因為把台灣政府援款中飽私囊而被揭發和定罪。如甘比亞總統賈梅(Yahya Jammeh),貪得無饜,十八年來私吞可觀的台灣援款後,今年又獅子大開口要求鉅款,未能得逞而宣布與台灣斷交。

台灣本來就該放棄這種國家,但朝野政黨和民間多年來深受「邦交國數目迷思」之害,總是不惜花大錢維持門面。民進黨執政末期,外交部長黃志芳曾透過掮客吳思材和金紀玖,欲以3000萬美元購買巴布亞紐幾內亞(PNG)的外交。東窗事發後,這兩位外交騙子雖未騙走台灣人民的血汗錢,但對巴紐案的支票外交(check diplomacy)醜聞大大傷害台灣人民和政府的尊嚴和聲譽。

當然國民黨政府金錢外交行之有年,手段細膩,較容易矇蔽人民或媒體耳目。例如胡志強擔任外長期間,在1998年到巴拉圭參加新總統就職大典時就用了4億美元「保住」巴國的外交關係。該總統曾「善意」告知胡部長,北京特使已抵巴京,將提供15億美元援款交換巴正式外交關係。

據說胡部長「長袖善舞」,以4億美元援款打發了新總統口中的「中國特使」,透過台灣的中國信託銀行和國際商銀(兆豐國際商銀前身)在紐約證券市場上各購買2億美元巴拉圭中央銀行所發行的公債。胡的金錢外交幾乎是天衣無縫,比黃志芳高明甚多。

如果民進黨2016年5月後重新執政,必須對零邦交國的可能性預作籌謀。如果22個邦交國真正重視與台灣人民的友誼,願與台灣維持邦交,我們展開雙手歡迎。如果其中一些國家企圖乘機敲詐,新政府絕對不可重蹈覆轍,陷入邦交國數目迷思,玩金錢外交。台灣人民對乘機敲詐者不會感到遺憾,而且會衷心歡送他們,祝福他們交到「新朋友」。

外交部2015預算編列台幣84億元以援助友邦。如果他們走了,台灣節省了一大筆援外款項,可用來支持國際開發、國際合作、國際關懷與救助、醫療及慈善等工作。2011年美國政府AID署長曾訪台,邀請台灣與美國合作支援國際開發、環保、和其他援外項目--台灣不會因為零邦交國而在國際社會孤立。

外交經費要用在「刀口上」,尤其是攸關台灣國際地位、國安和外貿的美、日、東協和歐盟--不只是他們官員,尤其是他們的國會、公民社會和媒體。因為外交重要,所以不能只依靠外交部和職業外交官。台灣應該強調「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發揮公民社會的創意,外交論述和實際參與。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