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論文造假,2016年11月遭國外知名學術網站「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揭露,全案因台灣大學的學術龍頭地位、以及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掛名論文,引發關注。台大校方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預計於本周五(13日)出爐。如今傳出 ,有調查小組的委員遭「報復式」檢舉,退出委員會。
此案中少數敢直言的「台大人」、公衛系教授季瑋珠直指,校方在調查過程自負、傲慢、對外界聲音不看不聽,「只想把灰塵掃到地毯下」的心態非常可議。不論全案調查結果如何,已難昭公信。
曾經拔擢楊泮池、但有媒體報導兩人師生情誼生變的台大醫學院前院長、中研院士陳定信,今日甫由國外返回,接到《民報》記者詢問電話,首度對此事發言。他委婉表示,因為剛從國外回來,對全案的進度不甚了解,有關此案他不方便發表評論,因為已自台大退休多年,但有些人是他以前的下屬,講好、講不好,都不合適,「只希望他們做出有智慧的決定。」但對於有調查小組成員疑遭抹黑退出,並不清楚。
台大針對郭明良研究團隊涉論文造假的調查,由校內的生命科學院和醫學院組成院級調查小組,另有校外和國外專家組成特別委員會,兩學院調查結果報告,預計於13 日提交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在此之前,調查結果亦交由特別委員會檢視,並於13日會議提出意見,供教師評審委員會(教評會)審議。
台大校方則發出聲明強調,教評會主席由學術副校長擔任,成員除教務長外,包含11個學院院長及22位各院推選委員,完全獨立運作。
台大出身的中研院士陳定信,對此事態度保留。圖/林冠妙攝
分醫所教授張智芬遭抹黑 退出調查委員會
然而,就在全案接近調查尾聲之際,1月7日調查成員之一的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張智芬宣布退出調查委員會,日前她3次遭人匿名於PubPeer網站上檢舉,質疑她論文涉嫌造假。張智芬除了提供原始數據自清,並以退出調查表明心志。
張智芬也發信並且公開在網站上向匿名檢舉人喊話:「我已退出調查委員會,並停止閱讀與調查委員會有關的文件。你應該對你的行為有效性非常滿意。」她也請檢舉人公開身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或女人。
記者今天打電話欲向張智芬教授確認此事,學校實驗室的助理稱「張老師不在,她今天出國,要下周才會回國。」
季瑋珠認為,在最後關頭出現這些不光明的「小動作」,導因於校方組成的調查小組沒有做到利益迴避,調查小組成員很容易被掌握,甚至可能遭「被調查的一方」在幕後動手腳,蓄意攻擊,如果這樣,誰還能安心秉公調查?
「我不是調查委員,都已經覺得壓力重重。」季瑋珠說,她在臉書發表意見,受到校方高層的「關切」,找她談話,並跟她說「我都有追蹤你的臉書。」讓她質疑的是,校長疑似隔牆有耳,他們談完後就出現。
假論文案爆發後,她多次表達意見,呼籲校方秉公處理此事,也有不少同事好意提醒:「妳這樣很危險,別管那麼多,妳還沒退休,退休前至少還有一至兩次科技部計畫,他們會不會不給妳研究計畫?」敢言之人不多,她有一種「狗吠火車」的慨嘆,多數人選擇沈默,讓她很驚訝。
張智芬在PubPeer上公開發言表示「已退出調查委員會」。圖/取自PubPeer網站
論文造假的後果若被引用 危害世人
季瑋珠說,「很多人質疑我:『妳是公衛系的,有資格評論實驗室裡的事嗎?』但我認為,不管是用什麼方式做研究,無論是做問卷調查、細胞培養或分子檢驗,精神都一樣:『就是要誠實』。」她常跟研究生說,如果研究結果沒有明顯的發現、或跟假設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事」,研究就是得常常面對失敗,如果一個研究團隊很厲害,永遠都有了不起的發現,才值得懷疑。
「別忘了,研究結果很可能被運用於臨床,若研究結果是假的,卻被拿去做為理論依據製成對抗癌症的藥物,那才是害人不淺!」季瑋珠強調,科學家最重要的就是「誠實」,如果發現研究結果與想像不同,才有繼續探索的契機,什麼都跟想的一樣也太完美,那還有什麼意思?
季瑋珠說,台大此次調查委員的組成沒做到利益迴避,調查的嚴謹度也不夠仔細,「自己調查自己」,深度與廣度都不足,不敢預期可以看到真實狀況,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到完整的報告,結果難昭公信。
她舉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的研究倫理調查委員會,對於其教授 Dr. Fazlul H. Sarkar論文造假指控所做的調查報告為例,為了利益迴避,Sarkar教授所屬的病理學系和腫瘤學系,以及 Karmacos 癌症研究所人員,和當事人均不得參加調查委員會。調查時間自最早一篇被指控(2006年)回溯6年,自2000年到調查完成前的 2014年。調查材料及人員涵蓋完整,且一開調查始就封鎖實驗室所有材料,所有相關人員都接受面談。他山之石足以參考學習。
中研院士廖運範則認為,台大論文造假案,應由科技部或教育部組委員會去調查,由外部的委員去調查比較有公信力,否則社會還是會懷疑台大校方有偏袒之嫌,如此調查結果難以服眾。
台大解嚴前勇於衝撞體制 開放後反自成白色恐怖
身為台大的一分子,季瑋珠對此事有痛心、有期許。她18歲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就一直沒離開過」,從台大醫學系到台大家醫科醫師、就讀台大博士班,獲聘台大教授,到今天已40餘年。
季瑋珠觀察,這幾十年台大校風轉變很大,台大在台灣戒嚴時期,展現的風範多麼英勇,解嚴之後卻自成一種白色恐怖,校風變得功利現實,追求績效,行政單位權力愈來愈大,動輒用升等、經費補助等方法來做為控制手段,把學術殿堂搞得像工廠,每人都有績效指標,什麼都要標準化,衍生的問題自然不少。
這件受到社會關注的郭明良案,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契機。季瑋珠說,近年來國內學術圈論文造假層出不窮,如同滾雪球一般,因為研究若提出重大發現,就有可以申請到更多研究經費,老師可升等,學生可畢業,小官可升成更大的官,這個誘惑讓人忘了科學家本質,如同「小老鼠上燈檯、下不來」那首打油詩,必須維持一個局面、一定要有研究成果,不然下次就沒錢,這很可悲。
然而,真實的研究之路並不會如此順遂。看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修二」的故事,他在《我的思考,我的光》一書中所描述的研究之路漫長,曾被譏笑「米蟲」,堅持下來、歷經辛苦才獲得成功的榮耀。
季瑋珠說,科學家就是這樣,要能承受研究失敗的結果,不退縮、愈挫愈勇;投資的一方也要包容,很可能3、5年、10年,還是沒有預期的結果。要是投資研究抱持炒短線的心態,投資一定要立刻有成果、立刻有回報,那投資就會變投機,如此,還是會有下一個郭明良、下一個浩鼎案。
季瑋珠(前排右三)身為台大人,對於此案有痛心也有期許,希望痛定思痛,促使國內研究倫理有所改進與提升。圖/摘自季瑋珠臉書
【延伸閱讀】
《翁啟惠被起訴了,楊泮池的調查案呢?》
《賺錢第1、血汗第2、論文涉假 沉淪的台大醫院》
《台大論文涉假/校長犯錯學生上倫理課 陳芳明、廖運範批:荒謬!》
《台大論文涉假/中研院長公開信籲「守護學術良知」 院士指「有格局領導人會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