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宛如和風──可敬又可愛的長輩吳阿明董事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宛如和風──可敬又可愛的長輩吳阿明董事長

2017-01-18 14:48
吳阿明董事長應邀出席新文化運動館20年代展覽。左:蔣理容,右:蔣節雲。圖/蔣理容提供
吳阿明董事長應邀出席新文化運動館20年代展覽。左:蔣理容,右:蔣節雲。圖/蔣理容提供

「叫『阿公』,不必叫董事長!」老人家總是笑容可掬地這樣說,但是面對這麼一位執報業牛耳、穩居訂報率第一名的報社董事長,他再怎麼和藹可親,晚輩說甚麼也不敢造次,人前人後我都是畢恭畢敬,必稱「董事長」。

第一次見到自由時報吳阿明董事長,是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成立後,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大型「蔣渭水紀念展」的開幕典禮上,當時就對這位身形瘦小卻精神奕奕的長者備感尊敬。馬英九前總統趨前跟他握手時,他跟總統說:「你有沒有看我們的社論?」總統故作輕鬆回答:「有啊!你們每天都在罵我啊!」董事長正色說:「我們不是罵你,報社社論代表人民的聲音,執政者必須要聽人民的聲音!」那一刻,我覺得這位矮小的老先生簡直像一顆壯碩的大樹!那麼昂揚、那麼頂天立地。

那一次的展覽冠蓋雲集,執行長為來賓導覽時鎂光燈都聚焦在貴賓身上,吳董事長對鴉片事件中渭水先生派他的長子蔣松輝發電報至日內瓦,揭發殖民政府特許台人抽鴉片以增加稅收,這一段反抗惡政的事蹟特別感興趣。在會場上98歲的松輝阿伯和董事長兩人談起「日本時代的童年」有很多的共鳴。董事長還開心說:「你去發電報那時,我是6歲小孩!」

後來我還聽說董事長每天大約凌晨一點以後才下班,為的是看完主筆撰寫的社論,付印後他才離開辦公室回家休息,數十年如一日。

對這麼一位德高望重,又克勤克儉、務實踏實且敬業樂業的父執輩,仰望與孺慕之情油然而生。蔣渭水基金會主辦文化活動時,每次我都請快遞將邀請函直送董事長辦公室,希望邀請他親臨,期望聆聽他的指教。而董事長在接到邀請函的當天一定回我一個電話:「蔣教授,我收到……」我忙不迭地否認說我是「老師」不是「教授」呀!但他老先生不同意,說:「『教授』指的不單是學歷和學位,妳很認真、學問也很好,又是做教育的工作,我可以稱妳是教授!」聽了他寬大的解說,受到非常「溢美」的我竟然沒有誠惶誠恐,反而十分開心,覺得老人家都懂你的用心,鼓勵你更認真做事。

只要有董事長光臨的會場,總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他不說教,也不打官腔說些表面的道理,但總能指出關鍵、切中要害!但是又讓犯錯的人不至於太難堪,能適時地修正。有一次我主持時幾乎都用華語引發來賓當面指責,說我應該使用「台語」,一時之間好多人紛紛發言,陷入「台語」、「閩南語」、「福佬話」,還是「方言」、「國語」、「母語」……莫衷一是。吳董事長認為,不只是主持人,我們大部分人說話時難免華語、母語、台語甚至偶而英語、日語也會參雜進來,那就是「台灣話」,在台灣大家都聽得懂的台灣話,不是語言學上面的甚麼「語」、甚麼「語」。我私底下非常同意這就是「台灣國語」,或說「台灣國」語。


吳董事長致詞。圖/蔣理容提供


會場外吳董事長受到記者包圍詢問養生之道。圖/蔣理容提供

董事長經常發出這樣有意思的論點,因此,在會場外常見記者們圍著他做額外的訪問,問董事長如何養生?問他對某個時事的看法,有時甚至聊聊家常,總是趣味橫生。我旁觀這種慈祥的場面,對照每天報社的社論,對執政者嚴格批判的嚴肅性,用一句時髦的形容詞來說,就是「毫無違和感」!

台灣發生二二八慘案那一年吳阿明董事長已是成年人,是親身經歷過二二八的人,鑽研二二八歷史的阮美姝老師與他有兄妹般的情誼,因阮老師的關係,董事長對我們家族的努力更加深了關注,多所鼓勵,也疼惜我們受到的委屈。「好的事情被誤解,終有一天會真相大白 ; 壞人壞事騙得了一時,不會永遠不被揭發出來。」簡單的話,老生常談,從他說來就是能安慰人,不由得感染了他的達觀和眼界。

最近兩三年,我寄的邀請函不再有他熱心的回電了,前不久在報上看到他接受日本政府贈勳,仍是精神奕奕、笑容可掬,但畢竟年事已高,我只能遙遙致上最誠摯的敬意和祝福。

2017年才過半個月,自由時報披露了董事長一週前過世的消息,簡單、樸素、不公開的儀式,映照他淡泊豁達的人生觀,多麼高潔、雅致,一如他的仙風道骨。我驀然發覺:董事長莫非是神仙降臨人間,遍灑甘霖後又飄然遠去了?像我這樣的平凡小女子也蒙受啟發,這不是仙蹟麼?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