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對德國來說,對歐洲來說,乃至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偉大的日子。30年前的這一天,柏林牆轟然倒塌了,東西德分界線抹去了,東西歐洲彌合了,世界冷戰結束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人類世界似乎奏響了和諧的新篇章……
日新月異,漫長的30年,彈指一揮間。這個世界真有那麽和諧嗎?不提中東各方的尖峰對決,也不談歐洲美俄的厲兵秣馬……。只需觀察圍繞著中國不斷凸現的香港問題、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維吾爾問題……,難道可以說這個世界的冷戰果真安靜了、終結了嗎?
帶著一連串的想法與問題,我們採訪了台灣駐德國代表處的謝志偉大使,下面是談話之後我們的一些思考……
從「台灣大使」頭銜說起
我們稱「謝大使」,卻引發了謝志偉大使的一番感慨,有人質疑稱他「台灣大使」,應該稱為中華民國的代表。他說:稱呼我什麽都可以,代表、代理、替代……都可以,有一點毋容置疑,我只代表台灣,不代表中國。
我與台灣朋友們一樣,習慣稱「謝大使」已有十幾年了,因為我們相識已久。為什麽這樣稱呼呢?是出於對謝大使的尊敬與友好,謝大使十餘年如一日,待人處事細致周到、樂善好施,勤於助人;是出於對他代表的國家的敬重與愛護,台灣是亞洲民主政治的典範與旗幟,是中華優秀文化最好的傳承與發展代表。
查閱維基百科——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列表,謝志偉的外交職務一欄:特命全權大使,前兩任的魏武煉、陳華玉也都是特命全權大使一職。其實德國派駐台灣官員也是這樣對應的。九月份我們在台灣見了德國派駐台灣的王子陶代表(Dr. Thomas Prinz),此人赴台灣前曾擔任德國聯邦外交部外貿促進局局長、德國駐孟加拉國大使。稱呼「謝大使」我真不覺得有問題。
關於「台灣大使」一說。謝大使言及他的一次美國之行經歷:他在美國海關被指出沒有簽證,被誤認為中國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文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的英文是「Republic of China」。謝大使說:「我告訴對方,我是台灣人,並指向護照上的『TAIWAN』字樣,對方這才笑而放行。」
其實,無論是中華民國也好,台灣也好,所指的都是台灣島國家。倘若不宜稱「台灣」,只能稱「中華民國」,按這個邏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稱「中國」,美利堅合眾國也不再是美國了。現實世界中,「TAIWAN」的稱謂確實被認可。我在給台灣寄郵件時,在國家欄目中從來只填寫「TAIWAN」,沒有其它,也無需補充說明。再查看寄向各國的郵資金額,在德國郵局的價目表上,也只是註明「CHINA」與「TAIWAN」。台灣,是德語中明確無誤國家指向,是國際公認的。
每當台灣朋友針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發生爭執時,我總是納悶與懵懂,國際社會都認可的事,為什麽自己還要折騰?還要自我添堵?平添煩惱?這是否緣於台灣思維?長期偏於一隅,才會杞人憂天?我想起了蘇軾語錄,從中改寫了若干字,即:不識台灣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島上。
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圖/田牧提供
中德外交風起蕭牆
前些年,德中關係非常親密,2017年的漢堡G20峰會期間,習近平甚至說:中德關係已經成為「全球框架內重要國民經濟體之間相互合作的典範。」誰知道自去年以來,德中關係接連碰撞與觸底。
兩國遭遇三件事,不相為謀。第一件就是台灣問題。今年初習近平對台講話,引起德國瑪斯外長、歐盟議會的強烈反彈,導致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離職。不言而喻,這是台灣外交的努力與成果,否則德國與歐盟不會反應如此強烈。2003年,胡錦濤也曾明確表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並明確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可當時的整個世界一片寧靜,無人為此發聲與抗議,更無人為此丟官。第二件是德國聯邦議會就關於維吾爾地區再教育營的人權事件,舉行聽證會。第三件是義大利加入中國新絲綢之路項目,德國外長馬斯對義大利公開批評,意在間接打臉北京政府。中德外交陷入谷底,豈不是反過來證明了:道不同?
今年6月初,王岐山赴柏林拜會梅克爾總理、施泰因邁爾總統,不言自喻,他是來媾和與修復中德外交關係的,王岐山素有排憂解難的「救火隊長」之譽,估計9月初梅克爾率領大批德國企業家,飛赴北京訪問的計劃,是王岐山親赴聯邦總理府說合的結果。
9月6日,德國總理梅克爾率領德國代表團訪問中國,被外界稱為「世紀變局下中德大國互動」,說是彌補中德外交的寒流,媒體普遍認為:德中關係似乎重新起航,暖流湧動。
殊不知,9月9日瑪斯外長與香港黃之鋒偶遇並交談,表示了「歡迎」,合影留念。德國希望表達對香港「返送中運動」的支持。這無疑引起了北京的憤怒,中德北京簽署的一大堆合作文本是否繼續有效,令人生疑。接下來的中德外長原先有約的兩次會面均被取消,顯然中德外交再次跌回谷底。
一波未了一波又起。科隆「中國節」9月12日揭幕,這天的12-16點,「中國節」經濟論壇在科隆動物園舉行。在動物園門口,大赦國際科隆負責人與全能神教會組織靜默示威,手舉一幅幅宣傳牌,以示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批評。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目睹現況,向主辦方提出「把這些牌子挪開」,得到的回答是無能為力。吳懇直接找科隆市長亨麗埃特·雷克(Henriette Reker)說話,雷克市長的回答是:「這裏是德國,不是中國,憲法允許他們這麽做,這是合法展示他們想要展示的內容,我沒有權力讓他們離開。」吳懇惱火道:「他們不走,我們走。」市長的回答也甘脆:「那就隨意……」據說吳懇一行人真的揚長而去。新華社有報道科隆中國節,卻只字未提吳懇大使。奇怪的是德國媒體居然也未披露這一情節,看來德國也是夠給中國面子的。
台灣在歐洲人心目中站立起來
德中外交一再碰撞,相反德台外交卻迎來了春天。
德中衝突,就是體制與價值觀的衝突,有媒體批評德國政府對待北京,是「人權務虛,貿易務實」,但德國不可能只要經濟與貿易,而否定與放棄民主和人權,這就是中德關係不時碰撞的根本所在。
相反德台同屬於國際民主制度國家的陣營,在人權問題上,價值觀認同上等國際事務中,有許多共同語言與默契合作。道理沒錯,結論也沒問題,只是這需要過程,需要走進德國社會圈中去對話,去交流,台灣的故事若是不講述、不宣傳,德國人當然不可能自己知曉。這些年來,謝大使不辭辛勞,深入德國社會(大中學校、民間社團等),直接與各界進行交流、對話、宣傳台灣,讓更多的德國人認識台灣,了解台灣。謝大使介紹道:這些年來,德國政界人士對台灣很有感情,對台灣的評價也比較中肯,主要是兩方面:一、台灣是亞洲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與旗幟,二、台灣是中華古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地。
近年來,我們在與德國官方(聯邦議員、外交部、總統府)的接觸中,也能從這些官員口中感受到對台灣的傾向性態度與評價。
德國對台灣的認可與肯定,並不只是掛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在行動上。當習近平對台灣的強硬講話,並威脅與恐嚇道:「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德國瑪斯外長就站出來表態,聲援台灣,特別是上個月,德國議會的「德台友好協會」把「兩個中國」的問題放到了議事日程上來,說得很明確,很直白。德國議會擬決議預案,呼籲聯邦政府與中華民國(台灣)建立完整的外交關係。據我所知,聯署簽名如期超過5萬,現進入議會有關部門的審查與覆核,最終提供給議會討論與表決。
德國是歐盟的領頭羊,德台關系的加強,同樣也會影響與帶動歐洲其它國家,比如今年初,歐洲議會155位議員聯署,呼籲中共避免在台灣海峽進一步采取軍事行動,表達了他們對台灣的聲援與支持。
這些事的背後,與謝大使所付出了努力與辛勞是分不開的。
1989年11月,柏林牆倒塌後人們站在柏林牆上歡呼!30年前的這一天,東西歐洲彌合了,世界冷戰結束了,30年後的今天,這個世界真的和諧嗎?圖/田牧提供
喧囂武統台灣的「時間表」
謝大使說,中國政府從最初的軍機軍艦繞台巡航,威脅區域穩定與台灣安全,直到眼下宣傳的「統一時間表」,步步緊逼,難道台灣會懼怕?會被嚇倒嗎?我們也確實有所耳聞,什麽「大陸采取『點穴戰』、『斬首行動』攻台,一天之內就會呈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畫面。」甚至有把戰爭轉化為電腦遊戲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解放台灣」的口號,自記事起,就充斥耳膜,伴隨我們成長的一生。喊打喊殺持續了半個多世紀了,卻從未有所動靜,顯露真章。有些事,耳聞是虛,眼見也未必是實。目睹著中國軍備日益強大,且軍機軍艦不時繞台轉悠,中共官方再喊上一嗓子,媒體配合渲染報道,海外媒體不明就裏,一傳十,十傳百,焉有實情?
中共極力宣傳武統台灣,甚至喧囂「時間表」,這就更加說明是在故弄玄虛,虛而不實,目的在於恐嚇與威懾。倘若真有這樣的軍事設想與計劃,絕無可能滿世界嚷嚷,唯恐天下人不知,而是會如兵法所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