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莊萬壽學術文化的論述與實踐(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莊萬壽學術文化的論述與實踐(下)

——從校園經營到主體性文化、國民意識、台灣精神的建構

2021-11-09 12:00
2003年9月7日台師大台文所成立開學第一堂課,作者莊萬壽(前排左)時任所長與曹永和教授(前排右)及第一屆研究生合影。圖/作者提供
2003年9月7日台師大台文所成立開學第一堂課,作者莊萬壽(前排左)時任所長與曹永和教授(前排右)及第一屆研究生合影。圖/作者提供

三、台灣文化的建構:台灣主體性文化的論述與實踐

(一)台灣文化理論論述

台灣民主政治的形成與鞏固,需有自己的文化思想理論基礎,才能永保的自由民主,然而我們闕如。1988年3月,還沒有真正的解嚴,我即發表〈為台灣新文化定位〉長文於《中國論壇》共有五點:一、文化主權在民,二、教育文化地方自治,三廢除省籍,四、國語以外有第二公共語言,五、尊重原住民文化。而浮現了台灣的主體性。

同年我又在該《論壇》發表長文。〈文化政策與文化部〉,強調台灣人民文化,超越統治權,所以有:1.獨立性,不受政治(國民黨)控制。2.多元性,揚棄一元中原文化。3.開放性,廢除戒嚴時的文化管制法規。4.前瞻性,使台灣成為世界文化的要角。並論建立文化部及其功能。文化官員,要完全台灣文化的認同。

這該是談台灣文化部、文化政策最早的重要文獻。後《論壇》又發表要有歷史文獻觀的〈新聞自由與歷史文獻〉等等,及在報紙雜誌倡言「台灣主體性」、「文化主體性」、「主體意識」、「台灣精神」……的論述。最重要是1994年在東京大殫精竭慮〈台灣文化之理論建構〉長編,系統性以台灣的人與自然,到道德倫理和環境倫理,構成一個有台灣主體性的世界觀的認識論。是台灣文化的第一篇,在第一屆台灣文化國際會議宣讀。

1996年分別與中國的論述,出版立與破《台灣論》、《中國論》兩書,是最早的「兩國論」。李喬序指「凡此均指向台灣文化主體性建構,朝向『台灣學』邁進。」大地震學術會,我提論文:災難促成「台灣生命共同體」命題。

2003年集成《台灣文化論/主體性的建構》一書,國家台灣文學館列入「台灣必讀百本書」。包括主體性基礎和呈現、台灣海洋文化、台灣教育的主體性與本土化(教育探討、本土化教育改、中文教育本土化、鄉土教育教學)、台灣文化的困境和台灣國民意識的建構等14篇論文,15萬字。李喬原序文〈台灣文化的設計師〉,我「設計」為「工程」。最後《台灣精神與文化批判》約20餘萬字,已經印刷中,期待2021年年底前出書。冀能以簡單的「台灣精神」一名意義,能傳播社會,深入民心。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的建構》被國家台灣文學館列入「台灣必讀百本書」。圖/擷自網路

(二)〈台灣文化的困境與台灣國民意識的建構〉的論述:

1999年總統大選前,我深思寫一篇給總統候選人,了解台灣目前的文化困境,要去破解、唯有建立台灣國民意識。

1.台灣文化的困境:中國文化情節的困境、媒體文化的困境、宗教文化的困境。

2.台灣國民意識建構: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台灣歷史文化思想為主題的累積、「台灣學」的建立與推展、母語運動與創語權的掌握、國民藝術運動、歲時禮儀和民俗信仰的改造運動、土地正名運動、博物館設立運動。凡八項,非常具體項項針砭台灣病穴,至今已逾二十年,依然是台灣文化急切要追求的指標。文章台派流傳,被稱「台灣文化建國大綱」。

(三)地名權和古蹟的守護與行動

恢復地名和守護古蹟,是較容易做到,而足以留存台灣歷史的記憶。1988年5月在民眾〈地名豈可更改〉,後不斷提出「地名權」「人民命名權」包含原住民人民姓名、行政區、街道、學校建築空間的命名權,期漸廢棄外來者的命名,還我土地之原名。1996營建署「魚路古道規劃會議」,我提議用「金包里大路」名,獲得通過。同時,台北市捷運站名要採用大眾徵名投票,「蔣經國站」等呼之欲出。中國時報登我的反對長文〈捷運站…歷史記憶〉呼籲要尊重在地住民的火車淡水線記憶,原有百年土地歷史連結的站名,反對徵名。後當局果成立小組命名,恢復「唭哩岸」、「雙連」等舊名,使我每乘淡水線,充滿喜悅。

台灣古蹟的守護,乃我一生的志業。1989年台北新公園西側「三葉莊」被拆,我寫3、4千字〈古建築.輓歌行:台灣古蹟的文化危機及其挽救對策〉,承中時人間主編季季,分兩日刋出。1994年國民黨要日本紅磚的黨部,我中晚發表〈國民黨何不改為博物館〉,掀起建築界文化界的反對和抗爭,我和不識的教授,首次在面向總統府靜坐。

1999年921大震,我在《台時》社論,提救災要〈凝聚台灣國民共同意識〉倡言〈提留現場<建立……紀念園>「紀念館」,曾與四友戴寶村、黃文雄、吳密察夫婦至中部災區探訪,10月13日,承柏楊支持,與他兩人發起成立「九二一震災紀的記憶推動小組」,與許多同道舉辦活動、展覽、紀念會紀念集。而我更期待的是因大災難可凝聚全民意識,台灣認同。我在震災學術會議,發表由台灣災難歷史促進「台灣生命共同體」的論文。


1999年作者(左2)與柏楊(右2)發起「921集體記憶」運動。圖/作者提供

最後老年餘力,投注最多是搶救百年「台北刑務所」。2006年搬家,面對台人血淚傷心地,人人不知,稱殘存宿舍為「華光社區」。2013社團為住民權益,反對拆遷而無功,面臨拆除。我3月以「搶救古蹟,建立文化園區」為題,在自由、蘋果首喊出「台北刑務所」原名,並以「台灣教授協會」為名召開有許多民代、群眾參與的記者會,和多次導覽。運動經年,3月北市文資委會對我的訴求,多被否決,徒留青草、南側宿舍。這唯一市中心重大歷史現場,建紀念園,是我一生的遺願。



2013年3月參與守護台北刑務所記者會與導覽。圖/作者提供

(四)參與原住民文化與正名運動

1988年我倡「尊重『原住民』文化,旋《中時》發表〈蒙藏委員會改為民族事務部〉,這或是台灣第一次主廢蒙藏會、設民族會。1992年初要修憲法,原住民發動「山胞」正名為「原住民」運動,被否決後。3月我在《中時》發表〈必也正名乎〉反對,政大教授向我抗議。5月黨將依李亦園的「先住民」,4日我在《自早》發表〈這樣的族名(先住民)可以用嗎?」,而被中研院葉先生反批,引發近月筆戰。27日國代修憲,未改,是夜我參加原民在台大門前抗議聚會,被高高抬起。後又寫〈不能談原住民被侵略史嗎?〉、〈蘭嶼何妨獨立〉等文,常被引述。其後在師大人文中心進修班,首開大學有「泰雅族語」課程,長期辦原住民研究會。同時主编國文教科書,也收入原民作家的文章。1997年邀請政大民族系林修澈主任合辦盛大的原民文化「國際會議」。

原住民是台灣主體文化的基石、表徵。迄今我不斷吶喊,把原住民的圖騰,作為台灣國家的色彩和符號。

(五)參與台灣教授協會、一年會長

1996年擔任台教會人文召集人,倡本會有智庫的功能,全力經營校園。2002年我勇敢的擔負不知而被選為會長之責,全師大都看我,當時正申請台文所,不畏風險,我带數千群眾遊行,反對8吋晶圓輸出,這是民進黨執政的第一次大遊行。並在我專業上,召開台灣首次「漢文化本土化」學術會議,出版《台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

四、進入體制內的教育文化的改造

(一)主編國中國文教科書十年,台灣文學進入校園

教科書是學生的教材,灌溉學習的知識,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最大。1996年政府逐漸開放教科書民編,使民間有編教科書之權。次年底,意外受「南一書局」邀我主編國中國文教科書,這是比我的論述更為重要。我央請陳萬益、姚榮松、許俊雅等名教授,組最堅強團隊,擬定四項綱目,第一項是本土化、兩性平等、族群和諧……。嚴謹編寫,臻完美而後定。2002年秋出第一次册,全台各書店,南一銷售12萬本,拔得頭籌。第二冊13萬本。1993年秋,第一册15萬本,第二冊16萬本,超過前台學生數之半。從此永保領先,我們大膽首先每册加入較多本土作家作品,而受到鼓舞。全6册以我為名的版權書,超過十年。編輯團隊為一兩百萬學生播下台灣文學的種子,而繼延續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同時也影響其他版本教科書仿效,走向的現代化本土化的大道。

(二)創辦師範大學台文所和長榮大學台灣所

台灣民主運動,台灣文化文學進入大學的體制化,歷程艱難,尤其師大國文系,即使開選修課也受反對。1992我促使首位台灣文學博士許俊雅開「台灣文學」,後我也勉強開成'「台灣文化概論」,研究所「台灣文化思想研討」。2000年新政府開放本土系所的申請,並給予教師員額。成大在校長帶隊下,台文所已要招生了。我早躍躍欲試,在文學院國文系,如何突破重圍呢?我請姚榮松、許俊雅兩教授幫助,我說服系主任、院長,讓我「台灣文學系」的申請書直接送校方,不意外被退。次年,我就阮三人的專長,申請「台灣文化語言文學研究所」亦逕送校方,我請院長代為書面表達:「台灣研究是台灣必然的時潮,而師大人才眾多,若耍放棄台灣研究,讓其他大學獲得資源擴張台灣研究,請學校三思」幸得通過,教育部允2003年招生,然被圍困一年,苦無教室,欲哭無淚。我分三組目的是未來申請「台灣學學院」,但未能如願。我所長1年退休,姚教授繼任,後「台文系」辦博士班改名為「台灣語文學系」,成為台灣文化教育重镇。師範大學千辛萬苦擠進台文系,意義非比尋常,使當年黨國師範大學多元化、在地化,自由開放,量變而漸質變。

2004為長老教會長榮大學申請台研究所通過,籌辦招生事宜。2005年開學,南部增加一所台灣文化的研究所。

(三)協助政府機關的文教創新

台灣政治的民主化,促使我有機會進入地方政府行政機關,以棉薄之力,參與團隊,幫助文教的興革,比民間的推動,何止事半功倍而已。

199O起擔任八年北縣教育顧問,1994年起擔任四年北市文教顧問,前後辦理教師「台灣文化進修班」,北台灣教師接受台灣文化進修之始,北縣提烏來學校推動泰雅語學。及校長主任的講習、校園自主教育的推動等。200O年後,促教育部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我委員之一,提案通過:1.全國圖書館的「台灣圖書編目」舆日韓等並列,不在「中國」之下。2.比照「漢學中心」成立「台灣學研究中心」,提升原總督府的「台灣圖書館」的位階。更早90年代我就是台北市七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時間舉辦每年國小台語演說比賽。後任教育部「國語會」委員,參與推行母語,使母語都成「國家語言」,使部公布Ho1o語標準化拼音標。最後也進學術性「漢學指導委員會」提漢學本土化的方針,並提出適宜台灣本土研究的漢學領域,如考古學、敦煌學台灣缺乏研究條件。

五、結語:「台灣精神」的開拓

長期的論述,破中國外,立台灣主體性、國民意識等等之義,總結為全台人易知的「台灣精神」,90年代寫〈台灣精神史導論〉,繼續論述,欲形「台灣精神」的特殊義涵。包括:國家認同、憂患意識、犧牲精神、集體意識、多元包容等等。今秋支持台灣教授協會開辦「台灣精神獎」,希「台灣精神」能成為台灣人的信仰和價值,斯乃終身之願。(莊萬壽2021年11月3日午於台大醫院14B-19房,最後修訂。)(全文完)


首屆「莊萬壽教授台灣精神獎」頒獎,文化部長李永得(左),得獎者黃崇祐。  圖/台教會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