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宣言(Declaration of Geneva)的醫師誓言是很早開始的醫師倫理守則。從1948年第一版開始,談的是醫師對專業、對生命、對病人的執業倫理。如果檢視裡面關於醫師與醫師的關係,有簡單提到對醫師同僚要行止得宜(Behave),也不能從同僚那裡搶病人(Entice)。2017年世界醫師會在美國芝加哥會員大會,通過了最新版醫師誓言,調整了醫師同僚間的關係,「應該有尊重和感激」,在對象的部分,也同時加入了師長和學生(I WILL GIVE to my teacher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the respect and gratitude that is their due)。這些應該是醫醫關係的倫理基礎。
筆者在行醫20多年的期間,聽聞了無數關於醫師合夥人惡意欺瞞、競爭病人,其目的難以揣測,但其中多半為了創造個人績效、甚至侵吞合夥事業等不良行徑。於過程中,可能有意詆毀同僚專業,使民眾對病情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於將不良後果歸責於醫療失當,導致醫師遭訴、醫病關係嚴峻、醫療品質下降。也有一些基層就診病人,被轉診到醫院門急診部門,接手的醫師因後見之明,不經意的提及若能及早如此處置可能更好,隱隱吹捧自己醫術高明之際,讓同僚背負莫須有的罵名。這些皆有違醫學倫理應對同僚專業的尊重。
台灣醫師會也有自己的醫師倫理規範。2012年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的條文,第四章就是規範醫師相互間的倫理規則。
14.醫師應彼此尊重、互敬互信
15.醫師不詆毀、中傷其他醫師,亦不得影響或放任病人為之。醫師無具體事證或正當理由,不得對其他醫師有攻訐、譭謗、濫行舉發或興訟等不友善行為。
16.醫師對於雇用或受監督、輔導之同仁願意努力協助發展專業能力與進步。
17.醫師不宜以不正當方法,妨礙病人對其他醫師之信賴。
18.知悉其他醫師有違反本規範等不符專業素養行為或其在人格或能力上有缺失、或從事造假或其他不正當行為之具體事證時,宜報告其所屬之醫師公會。
台灣醫師會的倫理規範中,除了界定醫師間的互動行為外,其實也另有規範醫師與醫事機構,以及醫師與其他醫事人員間的關係。應該要認同彼此的技術與貢獻,有效溝通,也要能給予相關的指導和明確的責任與分工。一旦有具體事證發生,醫師公會可以是優先的調處機構。而這些倫理原則,不論國內或國外,其核心價值都在於對病人安全的關懷,透過醫師行為的倫理規範,避免因利益或違法,影響醫病信任與醫病健康。
2021年剛結束的世界醫師會倫敦大會,倫理委員會拋出了一個議題,是要界定「醫師治療親人」的倫理規範。這其中可能產生的思辨,包括:醫師親人的自主權可能被剝奪,而導致過度或不足的治療;敏感的病史或因親近不方便的身體檢查、甚至簡化的病歷紀錄,都可能影響診斷的正確性;醫療的不良結果,可能破壞醫師與親人的關係;因為是醫師親人而可能得到費用的優待、或是提早就醫的機會……都是值得研議的倫理議題。大會中沒有通過決議,因為這樣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醫師的朋友,或是醫師同僚身上,所以委員會希望能將醫師同僚間的關係併入一起討論,整合後再做出決議。世界醫師會引領的國際趨勢,醫醫關係將會是重要的關注議題。
第33屆的CMAAO(亞洲暨大洋洲醫師會聯盟)在馬來西亞的檳城舉行。會員大會開始前,所有醫師起立,由世界醫師會秘書長Dr. Otmar Kloiber領讀,2017年的新版醫師宣言(The physician's Pledge)。CMAAO各國醫界領袖齊聲誦讀的場面,令人動容。回憶當年大七在醫學院殿堂舉手宣誓的豪情,現在更多的應該是省思。新版誓言,加入了對病人自主權和尊嚴的尊重;對師長的尊重和感激的同時,期待給予同僚及學生相同的尊重和感激;在提升病人健康和福祉的同時,也別忘了要注意醫師自己的健康和福祉。
讀到那些文字的時候,心是熱呼、眼眶是盈滿。
也許台灣醫師會的會員大會開幕,也應該要重新讀一次The physician's Pledge,來肯定和檢視自己的行醫人生,以及與其他醫師夥伴的倫理原則。
日內瓦宣言The Physician’s Pledge全文下載
https://www.wma.net/policies-post/wma-declaration-of-geneva/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