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五二〇:台灣告知世界什麼?——謝志偉大使說台灣新氣象新開拓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五二〇:台灣告知世界什麼?——謝志偉大使說台灣新氣象新開拓

4:20PM更新稿

 2020-05-18 12:51
廖天琪(右)採訪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左)。圖/田牧
廖天琪(右)採訪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左)。圖/田牧

四年一次的5月20日,是台灣新當選總統的就職典禮,每年的這一天總統發佈一年就職報告,對台灣人民來說,無疑是國家的慶典之日。值此之際,我們採訪了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

台灣的變化沖開了國際的冷漠

今年的「五二〇」將臨,台灣要告知世界什麼?謝大使開門見山:「世界在變,台灣也在變。」一個「變」字,道出了台灣新氣象新開拓的特質。

台灣的「變」,無處不在,隨手可得。就說眼下的「五二〇」,在過往的歲月裡,這世界誰會去悟覺與關注台灣的「五二〇」?而如今世界媒體聚焦「五二〇」,台灣成為各大政治勢力集團矚目的焦點,美國的支持,日本的期待,歐盟的靜觀,中國的虎視……,也幾乎成了中美戰略碰撞的閥門與燃點。

這就是台灣的變化,被世界忽視了幾十年,這些年才走入了國際政治與媒體的聚光燈下,成為熱點,變成國際勢力角逐的平衡點。換一個角度來說,也恰恰證明瞭台灣的國際政治地位與作用在提升,發生了質的飛躍,這就是「變」。

為此,我們一起來傾聽謝大使講述台灣的新氣象與新開拓的變化……

淹沒在「武統」喧囂中的台灣

謝大使指出:近年來,台灣人民始終在中國「武統」的淫威下度日,中國在台海三不五時地騷擾,威脅台灣的安全。國民黨新主席江啟臣近日提出了四個原則,其中有一條呼籲蔡總統,大意是「台灣應該在美中之間,保持等距,台灣不要去做代理人戰爭的傻事。」

謝大使分析道:我不認為「在中美之間,台灣是棋子的說法。」中美對峙與碰撞,並不是從小英總統年代開始的,而是始於歐巴馬總統時期。中國在南海的一些島礁造島建機場,南海周邊的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諸國,對中國的作為憂心忡忡,並一直在發出警訊,菲律賓甚至在國際上與中國「對簿公堂」,菲律賓贏得了南海仲裁官司,中國卻不認賬。歐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言而喻,戰略目標直指中國。當下南海的問題,越來越國際化,美國、印度、東盟等非爭端方也加大了介入力度,川普總統聯合日本、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等建立起「印太戰略」,戰略重點還是中國。再則,中美的矛盾與沖突,正如美國副總統彭斯指出的:不僅是經濟貿易問題,還有東西方價值觀衝突問題,中國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的軍事窮兵黷武,及台灣、香港、新疆和宗教問題等。

謝大使指出:台灣只有在民主制度上有發言權,但在與中國的軍事緊張關係上,台灣沒有這個本錢,也沒有這個必要,去採取任何主動。自小英總統執政以來,台灣所有的做法,只是局限於國土防禦範圍。至於說到臺灣在中美之間保持等距,顯然是一廂情願,一頭熱思維,把臺灣詮釋成棋子,是小看了台灣的戰略地位。

中國對待台灣的態度沒有改變,始終是壓制與威懾。台灣還不屬於中國的管轄,就如此耀武揚威、頤指氣使。近年來,中國喧嚷「武統」,為國際文明所不齒,美國、歐盟與國際民主國家都站在民主台灣的一邊。有一個事實擺在世人面前,中國的打壓與威脅,恰恰成全了國際社會關注與聲援台灣,去年習近平「武統」台灣的講話,反而讓台灣贏得了歐盟、美國、德國等西方民主國家的一片聲援之聲。我們深信,長此以往,台灣的主權問題,及被國際社會忽視、歧視的問題,會逐步走向前臺,甚至有朝一日被提到聯合國議事程式上,也是可能的。

西方國家修正對中國的錯誤認知

中國拒絕人類文明價值觀,以「天下體系」理論,也有稱「天下主義」,來抵禦現代文明「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觀。這一兩年來,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以來,全世界都意識到,不能再短視地依賴,甚至信任中國這個專制的獨裁國家了。中國控制了全球的製藥原料和醫療設備的生產和原材料供應,中國也控制了美國的國債和金融市場,甚至在許多高科技的領域中國都佔有主導的地位。美國的兩黨政要也都認清了中國的「危險性」,因此像以往歷任美國總統那樣,天真地以為讓中國富起來,產生中產階級以後,這個國家就會步入自由化,這種錯誤的認知,近期以來得到了糾正。這種錯誤不止在美國,西方民主國家近二、三十年也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如德國,多年來政經界都愛用的套話「Wandeln durch Handeln」(貿易催化轉變),這是自欺欺人的話,為本國企業跟獨裁國家做生意、賺大錢正名,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因為中共侵犯人權,不信守國際公約的惡行,是有目共睹的。幾十年過去,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在軍事、經濟、地緣政治方面都成了龐然大物,又以威迫利誘的外交和經濟手段,拉上一大幫亞、非、拉貧窮國家當嘍囉,在聯合國擁有多數的「友邦」支持,不再受到民主國家的制約了。這從中國的「一帶一路」順利推進的現象,就可看出端倪。

疫情氾濫之下,令人驚愕的是西方友邦似乎漸行漸遠,世人都在憂慮民主同盟的團結合作問題,期待美國能繼續登高一呼,起到自由世界的領銜龍頭作用,阻止獨裁中國的乘虛而入,維護台灣的穩定局勢與世界和平發展。

新冠疫情席捲下的台灣

今年年初,由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很快蔓延席捲了世界每一個角落。而擁有2300萬餘人口的台灣,截至5月16日,累計感染者僅僅440人,病亡者7人,死亡率僅為1.59%。看看一些歐洲比台灣人口還少的國家,比利時(1100萬餘人口):累計感染者54989人,病亡者9005人;荷蘭(1700萬餘人口):累計感染者43870人,病亡者5670人;瑞典(1000萬餘人口):累計感染者29677人,病亡者3674人。面對人類突如其來的疫情災難,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驚慌失措,無從應對,在遏制疫情上普遍一籌莫展,反應遲緩,潰不成軍。而台灣的防疫治疫工作,放置於整個世界來看,可說是成績斐然,稱得上是整個世界抗疫治疫過程中的奇跡。

謝大使說道:台灣的防疫體制健全。在2003年的「非典(SARS)」時期,台灣死了73人,死亡率達21.1%,自那時起台灣建立了防疫體制,這套體系經歷了不斷的完善與鞏固,在眼下突發的「新冠疫情」面前,完全遊刃有餘。

有一種說法,對民主國家來講,封城封國,限制國人出國旅遊,對感染者強制居家禁足等,不符合民主與人權理念,現實中難以落實,所以無法遏制疫情的蔓延。這種一刀切的說法顯然不對,同樣是民主國家的台灣,在遏制疫情蔓延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非常出色。

疫情期間,由於台灣的防疫出色,謝志偉大使經常被德國媒體採訪,5月1日,《明鏡週刊》(Der Spiegel)有長文報導,謝大使如何在法蘭克福機場等候來自台灣所贈送給德國的口罩,他勤奮負責,卻又不忘幽默,來個玩字遊戲,說自己不是「大使」(Botschafter)而是「大駛」(Bootschafter),把前面那個字,多加一個o,創造一個新字,成為駕駛船隻的船長,因為同舟共濟,患難見真情。台灣防疫典範在文中,受到高度讚美。5月16日,《世界報》(Die Welt)更有很大的篇幅談論中國的失誤和台灣的成功,引發出許多西方政治家重新檢視台灣在國際上被擠兌的地位。文章結束引用謝志偉的話:「如果由於中國堅決反對,各國支撐台灣作為世衛觀察員不能如願的話,那也許應當考慮改弦易轍,來對付中共政權,這樣不但對台灣,對德國,更對自由世界都有利。」


《世界報》(Die Welt)談論中國的失誤和台灣的成功。圖/作者提供

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說過一段話,大意是:這次疫情是考驗政府處理危機的應變與管理能力,是檢視政府在國民中的威信與信任。在我們看來,蔡英文總統臨危不亂,沈著冷靜,勇於承擔,敢於決斷,表現了出類拔萃的領袖風範。

台灣的防疫措施與成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矚目。同時台灣也加入了口罩捐贈國際的行列。4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感謝台灣捐贈560萬個口罩給歐盟,她在推特上發文稱:「我們真的很感謝這樣團結的做法……這表現出我們一起抗擊會更強而有力。」如此高調的讚揚台灣,結果引起了北京政府的憤怒,令人啼笑皆非。

台灣雖然在防疫治疫上成效傑出,受到國際社會的讚譽,但中國不忘打壓台灣,世界衛生組織聽命於中國,長期拒台灣於組織之門外。今年的5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年度大會「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定於日內瓦當地時間以視訊會議方式舉行。據媒體報導:美國與日本連同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寫信給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要求讓防疫績效突出的台灣,出席2020世衛大會。

譚德塞專挑軟柿子來捏,對台灣戰勝疫情視而不見。並曾一度與台灣的網民較上了勁,指責台灣網民歧視黑人,避重就輕,十分荒唐。得道多助,相信支持與聲援台灣的聲音會愈來愈強烈,這便是台灣處在新冠疫情中的顯著變化。

國際外交孤立中的台灣

近年來,台灣頻頻遭遇外交關係的斷鏈,儘管如此,台灣的知名度不是靜默與清冷,反而世界的關注度逆向發展,人性中柔軟的一面反而被啟動,吸引了民主國家的普遍同情、聲援與關注。

中國政論家金燦榮說過:海峽兩岸問題是中美台三方關系。他至少還看到了台灣一方的利益,但卻忽視了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關系,牽扯到國際政治平衡的利益與力量。我們以為,這也是中國學者的狹隘與短視。台灣不僅僅是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亞太戰略要地,即便是歐盟、俄羅斯,甚至是印度,誰都不希望2300萬人口的台灣,受到專制獨裁中國的武力威脅與欺淩,也不希望在中國的南疆缺少台灣,這一地域政治力量角逐、平衡與制約的支點。

近年來,歐洲國家對台灣的聲援與支持,呼聲很高。

去年10月8日,荷蘭國會眾議院以132票比18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議案,籲請荷蘭政府在歐盟架構下,積極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事務,首創荷蘭國會表決通過力挺台灣議案之紀錄。

去年12月15日,盡管台灣不是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締約方,但瑞典首度派出代表與台灣官員「會談」,旨在以具體行動支持台灣參與氣候談判。

前不久,紐西蘭副總理兼外長彼得斯,在回答記者關於他是否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時,表示「要支持中國台灣地區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因為台灣民進黨當局的防疫工作是世界的榜樣,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謝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大國競爭角逐的魚肉。美台之間關係,大踏步地在走近。德台關係,也在發生變化,這次疫情危機是最好的警示,德國外交界普遍認為,至少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避免風險,以這樣觀點形成的未來中德政策,足以說明中德關係的走向前景不看好。

謝大使說:小英總統執政以來,她的智慧與冷靜,善良與剛毅,改變了台灣的國際形象。台灣的國際口碑與聲量,發生了很大的轉換與變化。近年來的德國媒體,頻頻地報導台灣消息。

台灣,太平洋之中的島國,無論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還是從國際地域政治力量平衡來說,台灣作為國家政體,獨立自主的存在於地球村,存在於國際社會,已經整整七十多年了……,已成為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並獲得「亞洲民主燈塔」的讚譽。台灣人民都是愛國的,維持原狀,反對統一,是台灣人民的共識。小英總統的支持率達到80%以上。換句話說,在反對統一,維持原狀方面,台灣藍、綠營也有了共識,有了默契。

謝志偉以舊約聖經裡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的故事來對比台灣和中國。歌利亞是非利士的大力士戰將,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牧羊的少年大衛,心中有神,憑著信仰和智慧,他用拋石器(彈弓)擊中披甲持劍巨人的前額,歌利亞應聲倒地,大衛上前用對方的劍割下大力士的頭,非利士人見狀,落荒而逃,大衛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王。這四兩撥千斤的故事很可以說明,看似弱小,但是擁有智慧和理念,也能戰勝貌似強大,但內裡空虛、驕傲專橫的對手。

世界在改變,台灣也在改變。如今的「五二〇」,不僅僅屬於台灣,也是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台灣不再是被地球村遺忘的角落了,台灣不再孤立,台灣站起來了!

糾正稿說明:原稿有對美國川普總統的批評議論,是撰稿人的個人觀點,為了不影響文章採訪謝志偉大使的主題內容,故作此修正與更改,請讀者諒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