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民報「台灣樂壇歷史迴廊」專欄〈一場音樂比賽報導,暴露了記者的無知與浮誇〉文,掀起了許多音樂界人士與愛樂者的熱烈迴響。特別是對以不足17歲之齡,歷屆最年幼參賽者之姿,贏得第九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第五獎的台灣子弟詹曉昀,媒體未曾有隻字報導,國人一無所知一事,感到困惑不解,也很渴望對這位卓越的小提琴家有所認識。
其實在詹曉昀得獎後,我曾撰文報導投書媒體。可能是因為人微言輕,不被採信而如石沉大海。其後,我獲邀主編音樂年刊「樂府春秋」,就在1994年4月出版的年刊,寫下了台灣第一篇詹曉昀的介紹文〈旅美小提琴俊才——詹䁱昀〉。就以這篇文章向國家音樂廳推薦,獲得主管音樂節目事務的執事認同,成功的按排了詹䁱昀返國,由國家音樂廳主辦,於1995年11月11日晚,在許瀞心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協奏下,演奏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2014年,詹曉昀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邀請,第二次返台,擔任國際青少年管弦樂營中的小提琴指導教授。同時也在員林演藝廳⋯⋯等地演出。
詹䁱昀誕生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San Diego),出身台灣的名門望族;父親詹克己是一位傑出的工程師,曾出任大同公司顧問,也成為創辦人林挺生(前台北市議會議長)愛婿,詹䁱昀是外孫。因為詹克己是已故音響學權威林宜勝教授的表弟,所以詹䁱昀就成了林教授引以為傲,時常掛在嘴邊談論的表姪子。詹家是虔誠的基督徒,是台北市中山長老教會的教友;林宜勝教授是我逾半世紀之久的樂教推展工作伙伴。這雙重的關係使我早早就已知悉這位資賦優異不凡的青年才俊。
詹曉昀的父親熱愛音樂、藝術,早在他四歲時就開始了音樂教育,多年來受教於洛杉磯加州大學的麥寇與伊莉娜·柴特林(Michael & Irina Tseitlin)教授門下,奠定了札實的演奏技藝。1988年,14歲的詹曉昀贏得了聖地雅哥交響樂團(the San Diego Symphony)主辦的「青年藝術家協奏曲比賽」(Young Artists Concerto Competition),優勝而得以應邀在該樂團協奏下,在二次多場系列音樂會中獨奏演出;此為詹曉昀的首次正式公演(debut),也是踏出演奏生涯的第一步。同年,「聖地雅哥青年交響樂團」(the San Diego Youth Symphony)以詹曉昀為招牌獨奏家(featured soloist)隨樂團旅行德、奧、匈牙利和㨗克巡廻演奏。翌(1989)年詹曉昀的才華再度受到肯定,在「帕薩迪納樂器演奏競賽」(the Pasadena Instrumental Competition),他演奏葛拉舒諾夫(Glazunov)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Paganini)的「鐘」(La Campanella),精彩的演奏,再度贏得第一奬。
詹曉昀贏得的獎項還有:「阿斯本協奏曲比賽」(the Aspen Concerto Competition)和「哈佛-頼德克利夫協奏曲比賽」(the Harvard-Radcliffe Concerto Competition)的第一獎,以及「洛杉磯青年音樂家基金會」(the Young Musicians Foundation)和「聖地雅哥音樂功勳基金會」(the Musical Merit Foundation of San Diego)的「獎學金」(scholarships)。
1990年,年未滿17歲的詹曉昀,在師長和親友的激勵與祝福下,踏上旅途逺赴莫斯科參加競爭激烈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不負眾望,一舉得獎。有異於一般國際音樂大賽參賽者,詹曉昀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參賽前,他是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主修電腦的高材生,取得該挍學士學位。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後,與家人取得共識而進入茱麗雅音樂院,在名師狄蕾(Dorothy Delay)嚴格教導錘煉下,修得碩士學位。
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使詹曉昀在樂壇嶄露頭角,演奏邀約紛至,奏遍全美國各地,與遠東地區。詹䁱昀也經常應邀以客席獨奏家身份,與莫斯科國家交響樂團(the Moscow State Symphony)、洛杉磯愛樂、阿斯本交響樂團(the Aspen Sinfonia)、阿斯本室內交響樂團(the Aspen Chamber Symphony)、阿斯本青年藝術家管絃樂團(the Aspen Young Artists Orchestra)、哈佛-賴德克利夫管絃樂團(Harvard-Radcliffe Orchestra)、聖地雅哥交響樂團(the San Diego Symphony)、印地安納頗利斯交響樂團(the 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李奇蒙交響樂團(the Richmond Symphony Orchestra)、春田市交響樂團(the Springfield Symphony Orchestra)⋯⋯等著名管絃樂團協奏下演奏。
1993年詹曉昀參加阿斯本音樂節(Aspen Festival)協奏曲比賽,以帕格尼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得第一名首獎。
1994年詹曉昀參加印第安納頗利斯國際小提琴比賽(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of Indianapolis),獲得「約瑟夫·金果爾獎」(Josef Gingold Prize)。舉世著名的英國The Strad雜誌譽之為 "Spectacular Virtuosity"(琴藝精湛)。詹曉昀是洛杉磯KFAC和聖地雅哥KFSD電台節目做為號召的演奏家。他也常常受邀在梅紐英(Yehudi Menuhin)、史畢瓦可夫(Vladimir Spivakov)、呂琪(Ruggiero Ricci)、歐利維拉(Elmer Oliveira)、林昭亮⋯等卓越演奏家的「大師班」(Master Class)中演奏。
1995年,詹曉昀獲得茱麗雅音樂院小提琴協奏曲比賽第一名,10月2日於林肯中心費雪廳(Avery Fisher Hall),在修·沃爾夫(Hugh Wolf)指揮茱麗雅管絃樂團(Juilliard Orchestra)協奏下,詹曉昀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此為其紐約首次公演(New York Debut)。
詹暁昀錄製了二枚CD:
1. 獨奏曲集「鐘」"La Campanella"
收錄有帕格尼尼的「鐘」、塔蒂尼的「魔鬼顫音奏鳴曲」、柴可夫斯基的「諧謔圓舞曲」與「旋律」、葛許溫(Gershwin )的「夏日時光」、「女人是不可靠的東西」、伊薩夷(Ysaye)的「第六號E 大調獨奏奏鳴曲」、聖桑斯(Saint-Saens)的「第一號 d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2. 二首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
——英國室內管弦樂團(the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協奏。
二枚CD都以「大使廠牌」(Ambassador labels)錄製發行。
2003年2月,與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並列齊名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the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的「樂團首席」(concertmaster)退休,樂團當局決定對外公開徵求繼任者。此一具130多年歷史傳統的古老樂團,具有非常優異的演奏技藝,「首席」人選一向有非常高規格要求標準;例如大師史塔克(Janos Staker)就曾經是這個樂團的大提琴首席。為求得特殊優秀的樂團首席(exceptionally fine concertmaster),設立了甄選會,有眾多各國強手參選,其中不乏已在樂壇成名者,競爭之激烈、艱難逾越國際大賽。詹曉昀藝冠群雄膺選,於2月2日就任迄今。
一場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中,在詹姆士·烈懷音(James Levine)指揮下演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詹曉昀獨奏小提琴,大提琴由拉斐爾·費桂洛阿(Rafael Figueroa)演奏。這項演出就成為詹曉昀的「卡奈基音樂廳首次獨奏公演」(Carnegie Hall Solo Debut)。
2012年,詹曉昀在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協奏下演奏索菲雅·辜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的名作 "In Tempus Praesens "(「當下時光」——第二首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獲得極大的成功,備受行家的讚美。在韓德爾的「朱利歐·伽札瑞」(Giulio Cesare)劇中,詹曉昀還粉墨登場,化妝在大衛·丹尼爾(David Daniel)演唱的一首詠嘆調(aria)中演出,擔任小提琴部分的演奏。
詹曉昀的演藝事業還含括極廣泛活躍的室內樂演出。他和23年之久友誼的大提琴家艾德華·阿龍(Edward Arron)、鋼琴家白吉翁(Jeewon Park 音譯名字)組成的「耶美林三重奏」(Emelin Trio)頗為活躍,特別是1998-1999年間, 一直被媒體熱烈報導。他領導的大都會歌劇院室內合奏團(the Met Chamber Ensemble)也在喜雅圖、拉霍塔(La Jotta)、卡利夫(Calif)和日本的夏季室內音樂節有極為熱絡的演出。
詹曉昀曾與大都會歌劇院室內合奏團同台共演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為鋼琴、小提琴與13件管樂器所作的室內協奏曲(Chamber Concerto for Piano and Violin with 13 Wind instruments)和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戯劇「中產階級紳士」配樂組曲(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Suite)以及岳利維·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四重奏曲「時光之終結」(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上列現代音樂作品的演奏,顯示了詹曉昀詮釋現代音樂名曲的功力之深厚,備受樂評家的讚美,譽為近年來罕得一聆的名演!
音樂界發生的事情,從小小的樂友親密聚會(a small,intimate gathering)到二星期之久的盛典(a two week extravaganza),都會吸引許多國際上最享盛名的音樂家,如:馬友友、林昭亮、狄杜瓦(Charles Dutoit)、玖伊斯·迪·鐸納托(Joyse Di Donato)、蒂博烈(Jean-Yves Thibsudet)、波聯札尼(Matthew Polenzani)、梅納漢·普雷斯勒(Menahem Pressller)、蓋瑞·霍夫曼(Gary Hoffman)、彼德森(Marlis Petersen),以及阿布杜拉薩可夫(Ildar Abdrazakov)⋯⋯在這些樂壇盛事發展過程中,經常都會看到詹曉昀的身影!近年來在國際樂壇爆紅的中國鋼琴家郎朗,也常常邀請詹䁱昀在當紅的音樂會節目「郎朗與樂友」(Lang Lang With His Friends)中,同台共演室內樂。
詹曉昀於2005年加入茱麗雅音樂院教學陣容,為音樂院小提琴名師之一。2015年又受到紐約另一名校曼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School of Music)禮聘,兼任該校小提琴教授。在著名的影片「牙齒與訪客」(Teeth and Caller)的聲帶(soundtrack)裏,大家也能夠聆聽到詹曉昀的演奏音樂。
根據大都會歌劇院2012年的退稅額記錄顯示,詹曉昀在該年度所賺的額度高達美金394652元,使他躋身「最高薪階級音樂家」(the "highest -paid rank-and -file musician)行列。高薪酬也足以顯示出詹曉昀是樂壇當紅的卓越音樂家。
*詹曉昀膺選榮任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 The Montclair Orchestra 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家
樂團基地設立在紐澤西的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The New Jersey-based Montclair Orchestra),去(2016)年11月中旬宣布禮聘詹曉昀為樂團音樂總監(Music Director)兼首席指揮家。
詹曉昀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家」(concertmaster)長達17年音樂季之久,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選擇他來領導樂團的2017-2018年創團揭幕音樂季。尋求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家)的程序始自八月,約有百位來自全球各他的音樂家應徴候選,要來領導發展這個新創立的管弦樂團。
詹曉昀曾經有幫助新創音樂機構迅速成功達標的經歷。2008年,結合品酒興味與他的音樂酷愛,配合他在法國布爾甘地區(the Burgundy region of France)協助聯合創立了「音樂與薄酒葡萄酒園區節慶」(the "Musique et Vin au Clos Vougeot Festival")。他擔任這個配對品酒與一流音樂獻禮的節慶之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身為指揮家,詹曉昀以其長期歌劇演出豐富工作經驗,淵博的交響樂學識與曲目範疇,以及現代音樂的流利臻於圓熟,他指揮含括來自大都會歌劇院、柏林愛樂、以及巴黎所有頂尖管弦樂團的團員所組成的「音樂與美酒節慶管弦樂團」(the Musique et Vin Festival Orchestra);他也流暢的指揮了紐約的茱麗雅和曼尼斯音樂學院的學生管絃樂團(the student orchestra in New York's Juilliard and Mannes conservatories),以及日本札幌的「太平洋音樂節」(the Pacific Music Festival in Sapporo,Japan)管弦樂團 。
下一音樂季,他的指揮演出契約,除了約定指揮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演出之外,還包括有法國「第戎-布爾戈尼 管弦樂團」(l'Orchestre Dijon Bourgogne)、南美和東歐國家的音樂會演出。
「曉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掌握各種類型音樂錯綜複雜細節的能力,並且有讓音樂平易近人,切題中肯感動各種不同類型聽眾的力量,是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所力求尋覓約聘的。」樂團總裁安瑞·魏克爾(Andre Weker,President of the orchestra)說:「我們非常興奮與驕傲選得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拓展視野機構,經由他的曲目編排(programming)與協調樂團各部門,甚至全紐澤西的機構,通力合作,號召各種新的聽眾。」
「我深感榮幸膺選蒙特克雷爾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詹曉盷説道:「能夠參與創立新生的社區音樂機構,總是永遠令人非常興奮的。我們的目標並不僅僅只是要為一些社區製作最高水準的音樂,也要提供與別的地方不同,意義非凡的音樂會經驗,以吸引新的聽眾。然而,最重要的是我身為北紐澤西的一個居民,得有機會回饋社會,感到激動掁奮!」。
《本文取材自The Strad. November 15 ,2016 by Norman Lebrecht 》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