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我們要傳播什麼樣的台灣流行文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我們要傳播什麼樣的台灣流行文化?

2016-08-17 15:06
長期以來,台灣的政府把編列高預算製作的節目,可以拿到其他國家的頻道播出,當成“政績”之一。而不是集中力量與經費,努力經營台灣公民所屬的公共媒體,強化公廣集團的實力,當成培養人才,發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與實力的場域。圖/網路資料,民報影像後製
長期以來,台灣的政府把編列高預算製作的節目,可以拿到其他國家的頻道播出,當成“政績”之一。而不是集中力量與經費,努力經營台灣公民所屬的公共媒體,強化公廣集團的實力,當成培養人才,發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與實力的場域。圖/網路資料,民報影像後製

今年四月初在劍橋大學參加一場關於東亞媒體與歷史的研討會,參與者是來自台日韓英各地的記者與學者,會中有個環節是分成小組各自討論。猶記在小組討論時,有個人突然問我,英國有 BBC,日本有 NHK,韓國有 KBS,那代表台灣的電視台是哪個?我當下答不上來。台灣的公共電視經費少,資源有限,無法形成氣候,根本不能跟英日韓相比。商業電視台無論哪一種類型的節目,也一樣慘不忍睹,不斷地複製相似的形態與內容。換言之,一個國家沒有遠見的媒體市場規劃與政策,全部放任市場機制宰制,只能一再沉淪。

七月底在一場媒體研究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一位在美國俄亥俄大學求學的英國博士生發表她的研究,談及在美國的親英(Anglophilia)流行文化,以及美國觀眾的接收分析,她認為英國優質的電視節目在美國非常受歡迎,通過流行文化的傳播,形成新的親英現象。眾所周知,英國有強大的公廣集團 BBC,製作無數行銷世界的各類型節目。這位英國博士生提到 BBC America 頻道在美國市場發揮的影響力,及其播放的英國電視節目,都是耳熟能詳的優質節目(Quality Programs),例如,科幻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歷史劇唐頓莊園(Downtown Abbey),烹飪節目英國烘培大賽(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以及由著名小說改編的年代劇 Poldark,是關於十八世紀末期,英國社會轉型與社會正義的故事。這些節目都是在英國國內先播出,然後再輸出,或販售到其他國家,並不是政府撒錢補助製作公司,製作節目到其他國家的頻道播出。此外,如果問英國觀眾,BBC 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十之八九都會回答,公共學習與教育(Public Learning)。

這幾天,藝人小S的新節目,在中國愛奇藝網路頻道上主持的「姐姐好餓」,被中國粉絲大肆圍剿。很巧的是,最近剛好也聽到中國友人批評在網路上製播的節目,因為無需經過審批,就可以肆意發揮,他舉小S這個新節目為例,直言沒有任何實質的文化內涵,一大票年輕觀眾卻有樣學樣,還把小S與王偉忠等人製作的節目,當成是台灣流行文化象徵。其實,粉絲怎麼追星,或喜惡,是個人私事,但被視為「台灣文化象徵」,聽起來就令人尷尬無語。不過,這是製作公司的私人商業行為,利之所趨,在所難免,只能遺憾,這竟是台灣流行文化的象徵。

但,台灣流行文化象徵如果只靠純粹的商業操作,與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助方式,沒有自己強大的公共媒體頻道與媒體政策,就是變成現在這樣,只靠棚內錄影,內容盡量灑狗血,吃豆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廉價表現方式。

台灣雖然有公共電視,以及對外播送頻道,但影響力微乎其微。最重要的原因是經費嚴重匱乏,預算太少,十五年來一毛也沒增加,連蒙古公視的預算都是台灣的四倍。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各級部會與地方政府,或不同的行政機關,經常把大筆預算,大手一揮,拿台灣納稅人的錢去幫忙其他國家,經營他國的電視頻道。長期以來,台灣的政府把編列高預算製作的節目,可以拿到其他國家的頻道播出,當成「政績」之一。而不是集中力量與經費,努力經營台灣公民所屬的公共媒體,強化公廣集團的實力,當成培養人才,發揮台灣流行文化影響力與實力的場域。

過去,台灣政府的思維裡,似乎沒有「公共」電視觀念, 沒有體會「公共性」的意義,連帶地,也不把公共電視當一回事。即便表面上有公共電視,黨政軍不介入媒體經營,但實際上的做法,卻是放任誰都能介入經營媒體,荒廢了公民社會的健全發展,必須具備的公共媒體,忽略了媒體的教育與學習的社會責任。以至於出現政府每年編列大筆預算補貼,幫忙經營私人營利的商業電視頻道,或補助節目,或栽培新人,甚至幫到其他國家的電視頻道發展等等,這些種種匪夷所思的行徑。

事實上,舉凡培訓人才,對外交涉或推廣,甚至兩岸影視產品交易,都可以交由台灣的公共電視來主導,讓台灣的公廣集團強大起來,更有獨立性與實質力量,也有助於台灣傳播科技的研發。更重要的是,讓無法到中國市場工作的人才,不至於變相地在自己國家裡被封殺,因為商業電視台也必須顧及中國市場。

政府介入媒體,似乎不是民主國家的正常現象。像台灣這樣,從各部會到地方政府,都介入媒體,各行其是,各補助各的,更嚴重的是毫不避諱的揮霍,在商業媒體上做政府置入性行銷,結果卻是台灣的媒體市場崩壞,新聞沒有公信力,電視節目與頻道雜亂,無論綜藝或戲劇,內容一再重複,最終是節目一個個收山,人才無處發揮,甚至落入進不了中國市場,就沒有前途的囧境,真是天大的諷刺。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