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詩寫台灣詩》系列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詩寫台灣詩》系列

 2017-12-03 15:10
熱蘭遮城復原圖  熱蘭遮城建在大員港灣,台江外海的沙洲上,城外東側是市街,今安平之延平老街,為台灣第一街。建城的大員沙洲,不可能住原住民村社。(圖/呂自揚提供)
熱蘭遮城復原圖 熱蘭遮城建在大員港灣,台江外海的沙洲上,城外東側是市街,今安平之延平老街,為台灣第一街。建城的大員沙洲,不可能住原住民村社。(圖/呂自揚提供)

東番海島大員港,
港邊居住新港人;
荷蘭建城沙洲上,
船來船往叫台灣。

~〈台灣詩〉~

福建東方的澎湖東方台灣海島,中文文獻最早明確記載的島名,叫東番,不是叫台灣。

1574年,明神宗萬曆二年6月與10月的《明實錄》記載:「逋賊林鳳(鳴)擁其黨萬人東走,福建總兵胡守仁招漁民諭東番合剿。」「海賊林鳳自澎湖逃往東番魍港。總兵胡守仁傳諭番人夾攻。」

這是明代官方,以台灣島在澎湖東方,島上住有番人,故稱東番,原住民也叫東番。島上最早記載的地名是魍港。

1603年,福建人陳第,隨沈有容軍隊來東番剿倭寇,船在大員停泊登陸,受原住民頭目獻酒贈鹿肉招待。回去後撰〈東番記〉,記載東番沿海「北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小淡水」等海港的附近平埔,皆居住有大小番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原住民「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則於溪澗」。大員是大海灣的海港。陳第說東番島的原住民皆畏怕海,不會划船。

明代的大員,也寫作同音的大灣、台員、台灣。「大員」有人說是平埔語音,有人說是大灣的誤寫。

根據荷蘭《巴達維亞城日記》和《熱蘭遮城日誌》,1624年,荷蘭人從澎湖撤退,來他們稱為「福爾摩沙島」的東番大員港,寫作「Tayowan」或「Taiwan」,在港灣外海無人居住的孤立大沙洲上建城堡。1625年1月,以15匹布,向新港社原住民,購買屬新港社領域的大員港岸,有淡水的赤崁「saccam」陸地,建「普羅民遮城」做倉庫、宿舍和醫院,即今台南赤崁樓。

大員港的大海灣後來叫做台江,台江沿岸附近平埔居住有新港社、蕭壠社、麻豆社和目加溜灣社,分別在今之新市、佳里、麻豆、善化。各社以溪溝山崙為界,各有領域,皆自成一小國,不可越界打獵。大員是海港地名,並無大員社。

荷蘭在大員「Tayowan」沙洲建的城堡,原叫奧倫治城,1627年改用磚石建城堡叫「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於1632年底完工,1633年1月1日放炮鳴槍慶祝落成。另在城堡東側的空地建整齊市街,與赤崁陸地「普羅民遮城」隔著台江,遙遙相望。普羅民遮城於1653年,開始改建成磚石的城堡叫「赤崁樓」。

大員沙洲的熱蘭遮城,是荷蘭在福爾摩沙的政治貿易中心,也是福爾摩沙台灣島第一座城堡。城堡外的市街是今安平的延平老街,號稱台灣第一街。歐洲、日本和明國福建廣東的船隻,皆來此雲集交易。

漢人後來就以「台灣」取代「大員」,稱紅毛荷蘭人的熱蘭遮城,叫紅毛城和台灣城。台灣城是東番的政治貿易中心,船來船往,非常熱鬧。官方就都改以「台灣」作為東番的島名,稱原來的東番、大員叫作「台灣」。


台灣城殘跡,即熱蘭遮城殘牆,在今安平古堡。(圖/呂自揚提供)


作者〈台灣詩〉手稿。(圖/呂自揚提供)

附記

一、1823年,廣大台江內海,被颱風水災的流砂淤積成陸地。荷蘭時台江海岸附近平埔的新港、蕭壠、麻豆、目加溜灣各社居住地,全都變成內陸。各社後來東遷,皆相傳祖先原來居住在海邊。所泛稱的海邊,是當時海岸邊的新市、佳里、麻豆、善化,不是現在的台南平原海邊,更不是建熱蘭遮城,後來叫「一鯤鯓」沙州的安平。

二、《巴達維亞城日記》〈序說〉,說「荷蘭人早時接收之番社中,有『台灣』之名,社名終成港灣之名」,應屬誤解。孤立的沙洲會淹水,無鹿可捕。有作家寫歷史小說,寫荷蘭時有大員社,居住在今之安平,似是根據此誤解。

三、荷蘭稱大員港「Tayowan」,《巴達維亞城日記》中文版譯寫作台窩灣,因此,很多當地人喜歡把大員、台灣,說作「台窩灣」。有研究者認為1574年之前,有文獻記載東番叫「小琉球」。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