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凌情思】我是多麼地羨慕你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凌情思】我是多麼地羨慕你

2017-06-04 17:33
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美國一樣好,再加上便利性與低廉的門診費,美國就遙遙難及了。這麼好而方便的醫療品質,台灣人怎能不好好珍惜?圖/取材自pixabay,《民報》影像處理
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美國一樣好,再加上便利性與低廉的門診費,美國就遙遙難及了。這麼好而方便的醫療品質,台灣人怎能不好好珍惜?圖/取材自pixabay,《民報》影像處理

旅行回來,我的右膝蓋受傷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布達佩斯和紐約的地鐵站不像維也納一樣思考到年長者、推娃娃車的人、拖行李的旅人之需求,沒有手扶電梯或電梯讓人輕鬆地從地下來到地上。於是,我就傷了膝蓋。

在美國看病,等等等等…

從沒傷過膝蓋的我,不知道會這麼地痛,每每從椅子上要站起來,讓我這個很能忍受疼痛的人都哇哇大叫,以致先生都會緊張兮兮地跑來關心:「怎麼了?怎麼了?妳還好嗎?」

「不好!不好!非常不好!但我必須鬼叫來抒發我的痛,所以不必理我!」我噙著因劇痛而逼出的淚,哀哀戚戚地這樣告訴先生。

也許,您會問:「去看醫生了嗎?」

沒哪!就在家按時吞下一般藥房就買得到的止痛藥和塗擦紓解肌肉疼痛的藥膏,以及依基本的護理知識,熱敷、按摩、作護膝運動,然後約五天後就痊癒了百分之九十。現在,幾近百分之百。

老實說,過去仍在台灣的時候,一扭到腳可是一定馬上衝去看醫生,感冒也是一定向醫生報到。可是,來到美國之後,因為醫療服務和台灣完全不同,我因此非自願地改變了就醫的習慣與態度。

我在美國曾有兩次開刀經驗,從安排檢查到開刀,一個等了五個月,一個等了三個月。三個月的,因為病況較嚴重,所以快了一點。可是,先生的甲狀腺癌開刀,卻等了七個月!終於要開刀了,在家裡做好禁食一天的準備,開刀當天再到醫院報到。而開完刀,麻醉退後醒來,醫生判斷沒有問題,就告訴我們:「可以回家了!」若有需要觀察,則留待醫院一晚,隔天沒事,也是立即送病人回家。

如果,要開刀的病都要等待這樣長的時間,其他的小病況,是怎樣子的呢?

首先,要先跟家庭醫生約診,如果是家庭醫生可以處理的,就當下處理;若需要看專科,家庭醫生就安排轉診。所以,可能已經等了兩個禮拜(可能更久)才看到家庭醫生,又要再等兩個禮拜(可能更久)才看到專科醫生。去年,我婆婆的膝蓋疼,等了「七個禮拜」才終於看到專科醫生,醫生說,年歲已高,不建議開刀,因為可能影響更大,所以開個藥,並告訴我婆婆除了熱敷,平常再做一些保健運動。

當然,如果情況緊急,可以去急診。若是不到需要急診的情況,仍有免預約的輪值醫生(walk-in doctor)可以看。

想了想,先生與我至少有六年沒有感冒過了;過去我的腳踝常扭傷,甚至有拇指外翻的疼痛情況,後來因為不再穿高跟鞋,只穿舒適的鞋,就再也沒有腳踝扭傷和前腳處疼痛。的確,我真的很喜歡台灣就醫的方便(連在台灣自費看過病的先生也稱讚),卻不得不坦承,我更是非常認同「學習照顧自己的健康和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的觀點。這不只對個人有很大的幫助,也是珍惜醫療資源。

在台灣看病,俗擱大碗

6月1日《聯合報》有兩則新聞〈周休假日醫院縮診 世界能,台灣不能?〉和〈一例一休醫院週末「縮診」 民眾怨假日沒生病權利」〉。這是兩方的不同聲音,都有其實際的困難和需求。醫護人員也是血肉之軀,和大家一樣需要足夠的休息不是嗎?然而,許多勞工大眾,辛苦為生計打拚,忍著病痛到放假時才去看醫生,卻因制度的改變,得要花更多錢看急診。當然,平日也能請假看醫生,但不只少賺了錢,全勤也沒了。所以不管如何,收入都受到影響。

曾經,我的阿母非常驚訝我的先生可以請病假在家照顧我一兩個禮拜,還是領「全薪」。所以,來到美國後,我從不曾擔心過我與先生會因為生病而影響到收入。如果,台灣的勞工都有這樣的福利保障,是不是不必再擔心收入問題而忍著病痛不敢請假看病?這是邁向進步國家的重要勞工福利保障之一,台灣該往這個目標努力。

當然,濫用醫療資源的人也不少,因此「學習照顧自己的健康和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之觀念,要用力大力推廣。我的阿母在六七年前,並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身體也有很多毛病,但經我與先生的鼓勵和提供簡單而易解的方法和資訊,阿母現在每天早晨快快樂樂地去健走,和在公園裡運動的人一起做健康操,並成了朋友。以前不吃早餐,現在會簡單吃個牛奶燕麥粥和水果。加上清淡、好吃又營養的飲食,現在身體狀況可是她的醫生都大大稱讚,已不再像以前需要常跑醫院,只需要定期檢查。

在美國紐約待了十幾年,根據我的看病經驗,真的,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美國一樣好;但是,加上便利性與低廉的門診費,美國就遙遙難及了。這麼好而方便的醫療品質,台灣人怎能不好好珍惜?我可是遠遠地站在美國羨慕哪!

從「學習照顧自己的健康和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開始吧,也同時關心與尊重我們的醫療人員,這樣台灣人才可能繼續健康和幸福。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