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3/醫療團出發至里約
里約熱內盧位於巴西東南部,擁有基督像、嘉年華、銳舞派對、海灘、比基尼等色彩鮮豔的熱情印象(或是《里約大冒險》裡藍鸚鵡Blu衝撞冒險的場景)。這座城市是即將到來的奧運舉辦地點,來自各個國家的精英運動隊伍均前往互相切磋,希望在此圓夢。
月初到護理師朋友家聚餐,他們家兩個就讀小學的兄弟檔看著MOD的預告,很興奮說奧運好多比賽,(小男生看到體育節目就很興奮),天真地露出竟有點困擾的表情說,可是他們只認識網球選手。
朱木炎、陳詩欣曾舉國皆知 如今卻有奧運選手無人知曉
我從小就是運動迷,跟大我四歲的哥哥總是在電視前面看著各種比賽,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更是每個項目都看,如果有中華隊的選手,我們就在電視機前熱血沸騰!那時的入選參賽選手少,但全國矚目,幾乎每位民眾都叫得出選手的名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奪得銀牌的陳靜;2004年光看著比賽就有喝醉酒的快感的跆拳道雙金朱木炎、陳詩欣。
沒想到,上週把因為要擔任隨隊醫師的停診公告貼出來時,有位我的病人、是名年輕的音樂老師問我:「今年有奧運嗎?也太沒有感覺了吧。」突然感慨,資訊爆炸的年代,反而這些單純美好的體育盛事,在台灣卻沒有被媒體或各機構好好的宣傳。
因為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照護計畫」,今年一月份開始,我到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接觸選手,以自己的專長—針灸及雷射針灸來幫助他們,雖說是我醫治、照顧他們,但事實上,選手教導了我更多。
譚雅婷告訴我 「手指不靈活 箭沒有尾勁」
圖/防護員張予親提供
運動選手跟一般醫學中心的病人不同, 當治療一般病人時,目標是減少不適;但面對選手時,他們的身體敏感度極為敏銳,例如:我可不能只讓一位羽球選手的手不痛,卻影響他打球時的手感,或使他發力時覺得軟弱。所以往往治療後,我都會請選手立刻感受,馬上到旁邊去揮拍或做前場的跨步動作,立刻感覺是否流暢,所以有時看診時好像在叫選手做功課一樣,一下請他蹲、一下請他轉肩膀、去揮拍。
他們身體如此敏感,每條肌肉、每個關節、每個動作的回饋都是如此明確,我更能修正我的下針或取穴。射箭選手譚雅婷說,手指稍有不靈活的感覺時,會影響放箭的動作,而放箭的動作看起來小,卻跟箭的尾勁有很大的關係。而每次練習,就是追求每個動作的鬆、緊、穩,說起來真是人箭合一的境界了。
許淑淨佈滿繭的手 只要「不太痛」就練下去
圖/摘自許淑淨臉書
選手也讓我看見「疼痛忍耐度」的新定義:像舉重選手許淑淨的手佈滿了繭、時常有傷口,纏起來繼續練、只要不要太痛就練下去。有時真的無法想像,像這些20幾歲的『小』女生,心智是多麼的強大。
治療選手後,我也開始觀察每個運動項目的「眉角」,例如舉重選手的訓練菜單中,有蹲腿、接槓、抓舉、挺舉等內容,前蹲就是槓鈴放胸前深蹲、後蹲就是槓鈴扛頸後深蹲,就這些動作從中醫的經絡觀點、西醫的解剖觀點,去思考可能的影響,儘量白話化我的想法,跟選手交流,在互相回饋中找出更好的治療切入點。
鄭怡靜反過頭來告誡我 「醫師晚睡 會沒力」
圖/本文作者提供
有時也深感自己衛教成功。像中醫時常叮囑病人要早點睡,常常被當耳邊風,但這一點桌球一姐鄭怡靜很有感,因一次腰痛被我教育要早睡,某次我要打報告熬夜時,她居然告誡我:『醫師,你這麼晚睡,這樣你的腰會凹凹的,沒力氣。』把我講的熬夜腎虛影響腰力聽進去了,還應用得真好。
我發現優秀的選手大部份都有很棒的個性,熟稔之後選手往往能將自己的狀況侃侃而談,與醫師、身邊的Athlete trainer(運動防護員)討論新舊傷勢、練習狀況、近期賽事到遠程目標,把問題說出來,每個角色互相激發、一起成長,畢竟選手的傷勢或是身體狀況,因需要練習而無法避免,只能正面迎戰,這時就需要很多的後援。
今年是我進入國訓中心的第一年,也是意義非凡的奧運年。幾個月前,因要治療的選手較多,有時在國訓中心看完診都晚上九點了,心裡想:「有人跟我一樣默默的這麼貼近奧運,卻沒有跟著小朋友(選手)他們去嗎?」在距離比賽一個月前,接到中華奧會的徵召,有機會前往里約擔任醫療工作團的一員,突然也有一種要好好熱身,去「出國比賽」的感覺,難怪參加過的防護員跟選手都說,「一旦投入,就會無可自拔了(小朋友病人們昨天還很興奮地問我:「要去奧運比什麼運動?」)。」屆時支援現場的醫療作業,希望跟醫療團隊一起,讓選手無後顧之憂,準備大展身手,開始「里約大冒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