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蝦味先能,生醫研究能不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蝦味先能,生醫研究能不能?

學術造假的處理,包括如何受理檢舉、調查、懲處及如何善後,迄今沒有任何一個「完整」規定

 2017-05-19 14:43
台灣對於「降低成本」是很厲害的,但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本能降得如此厲害,也實在是神奇的離譜。圖/CC0
台灣對於「降低成本」是很厲害的,但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本能降得如此厲害,也實在是神奇的離譜。圖/CC0

「蝦味先」用過期原料被抓,不僅衛生主管單位要求「蝦味先」產品立即下架,還要求廠商每天報告下架的進度。

反觀,從三月底科技部與教育部告訴我們台大有很多篇論文都是假的開始,兩個月快過去了,這些台灣官方確認造假的論文在國際上仍然被認為是真的,穩穩地存在期刊版面上。而台灣的科技部除了一紙輕描淡寫的公文要造假的人自己負責外,仍未見其主動通知國外期刊,也未見其有任何強力迫使造假者撤稿的作為。科技部的「如果黑心廠商不主動將食品下架,就沒有其他人可以通知超市將食品下架」的思維(註一),真是學術造假者的貴人。

對於學術造假的處理,包括如何受理檢舉(受理檢舉單位、受理要件)、如何調查(法源依據、調查手段、調查時程)、如何懲處(解聘、停權、民刑事責任)以及如何善後(撤稿或勘誤,經費追回),台灣迄今沒有任何一個單位建置「完整」的規定,更遑論有過「完整」的處理經驗。本來,台大論文造假案有機會成為一個完整的範例,但檢視過去六個月各單位的作為,很遺憾的,沒有看到誰做了痛定思痛後的真正革新;有的,只是多了些無關痛癢的教育訓練時數要求。

科技部在日前大張旗鼓的宣布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設立「執行中心」,並且組成「國家生醫創新發展會」,將透過「完善生態體系、整合創新聚落、連結國際市場資源、推動特色重點產業四大行動方案,建置台灣成為亞太生醫研發產業重鎮,促進生技產業發展與增進國人健康福祉」(註二)。雖然政府對於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為值得期待與鼓勵,但在經費真正投入之前,還是要提醒科技部《科學月刊》在565期評論中所寫的這一段:

依科技部現有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SCI論文發表篇數,在生科司管轄的學門,包括農業科學、生物及生化、臨床醫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及基因、神經科學、藥理學及動植物學,從2005年的總數5298篇飆漲到2014年的9515篇,十年內增加了約1.8倍。依照趨勢推斷,2014年與沒有統計數字的2004年相比,論文數成長約為2倍應是合理的。

但2004年度核定可執行的一般型計畫加上兩個國家型計畫,當年度生命科學的研究總經費至少在75.8億元之上;可是2014年核定可執行的一般型計畫總金額只約40.1億元,加上當年度「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的經費約28億元,總數仍僅68.1億元,比之2004年,政府投資在生命科學研究的經費大幅縮減了7.7億元。2004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90.83,2014年增至103.97,上漲1.14倍;而我們的生命科學研究者在主要的經費來源減少7.7億元、但人力與物力的成本皆增加的處境之下,增產了約5000篇的SCI論文。」(註三)

即便台灣對於「降低成本」是很厲害的,但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本能降得如此厲害,也實在是神奇的離譜。公部門的科研經費掌舵者們,對於台灣生醫產業發展後盾的學術研發之「真正」實力,難道心中不會有一絲懷疑嗎?

去年《科學月刊》訪問當時的科技部長楊弘敦的時候,楊部長提到「盤點」的重要,他說:

每年所補助的各種自由型專題研究計畫那麼多,我們需要去檢視產出的研究成果哪些是臺灣領先或創新的,將那些挑出來,把它做得更進階一點,看看能不能有更具體的產出可以促成創新產業。所以現階段我們需要持續盤點科技部所補助的計畫成果,而且不只是盤點,還得在盤點中挑選出可以做大的東西。」(註四)

楊部長的這番談話是很務實且可行的。所以,還是希望我們的政府,在台灣不少生技醫藥界菁英的研究表現充滿了倫理與真偽爭議的此時,公部門應有持續且公開的作為,盤點台灣生技醫藥的研發實力是否如現有高論文數那樣的精彩?於行政院決心發展生醫產業之前,科技部、教育部與整個學術界,都應該先正視這些論文問題產生的根源,重新改造台灣的學術體質,讓納稅人的錢,的確都花在值得信任的個人與團隊身上。

我們持續地要求學術倫理的「完整」處理,實在是因為今日的學術研究已不是象牙塔內的事,而是件攸關經濟民生的現實工作。如果「研發」是我們賴以提振經濟的重心,那就得讓「研發」是件真的事情才行。


本文作者蔡孟利(圖/蔡孟利提供)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註一:《冠上「學術」之名,就可以不依常理嗎?》
註二:《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執行中心 核心人員到位 全速推動,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生醫產業重鎮》
註三:《台灣論文造假事件之問題與建議》
註四:《調整,而不是改革,因為這些都不只是技術問題—科技部楊弘敦部長專訪》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