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中旬以來,中國爆發股災。上海證券綜合指數(簡稱上證指數)自6月12日的高峰5178點開始狂跌,到7月9日的最低點3432點,不到一個月下跌了34%。另據報導,到7月8日上午,滬(上海)深(深圳)兩股市共達1476檔停牌,超過A股總數的一半,再加上近千檔股票跌停,七成二的股票高掛「免戰牌」,想賣也賣不掉。(自由時報,2015年7月9日)這樣的災情不能說不嚴重。
面對如此嚴重的股災,中國政府被迫祭出相當多的救市措施。除了中國人民銀行採取「降息」(調降貸款與存款利息)與「降準」(調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雙重寬鬆政策,還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緊急宣布無限制提供流動性支持、證金公司向21家券商提供2600億人民幣信用額度、擴大購買中小型股票、證監會更勒令上市公司控股及持股5%以上股東半年內不准減少持股…等。對於中國政府對股市的強力干預與扭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中國當權者寧賠上信譽也要救股市、防止金融泡沫破裂,就像沒穿新衣的「裸體皇帝」,根本不懂自己在做什麼。(自由時報,2015年8月2日)摩根士丹利(俗稱大摩)新興市場部門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也於8月中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從近來中國處理人民幣重貶及股災政策荒腔走板來看,下次全球衰退恐來自「中國製造」。(自由時報,2015年8月19日)
中國的暴力救市措施,僅讓中國股市穩定下來約一個月的時間,到8月18日跌勢再起,從4006點急跌到8月26日的最低點2851點,短短7個交易日又跌了29%。若從6月12日的高點起算,到8月26日的最低點,兩個半月的時間跌幅高達45%,幾近腰斬。而同期間,深證的跌幅又比滬證來的大。
在資金無國界的全球化時代,中國股災自然會波及全球各國股市,但各國受創程度不一。如以8月18日的高點到8月24日的低點(五個交易日)來算,中國上證跌幅為20%,台股為13%(由8277點跌到7203點)、港股12%、韓股9%、澳洲7%;如以6月12日的高點到8月24日的低點來算,中國上證跌幅為38%,台股為23%(由9339點跌到7203點)、港股23%、韓股15%、澳洲10%。(事實上,台股早在4月28日達10014點高峰之後就開始一路走跌,如以4月28日高點到8月24日低點來算,台股跌幅高達28%,港股為2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股災受創最深的就是台股。因為台股受創慘重,逼得馬政府於8月25日緊急召開國安基金會議,決議國安基金投入股市護盤,台股才自8月25日起連續五個交易日上漲,拉回到8100點之上。政府介入護盤,短期間或許能穩住股市,但長期間未必有效。當今值得檢討的是,何以中國股災會重創台股?
在無人為干預與扭曲的情況下,股市是反映經濟的厨窗,故基本上各國股市的榮枯應反映各國經濟的興衰。各國經濟的興衰,則或多或少又受到各國國際貿易(出口與進口)的升降之影響。而國際間股市的連動,則基本上是透過資金的快速移動來反映各國經濟的興衰。另外,當某個經濟大國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時,在全球化時代下,大量國際資金也會在國際間快速移動,追尋最大的獲利空間。這是金融(資金)面的變動對國際股市的影響。例如,當美國採取數量寬鬆(QE1、QE2、QE3)的貨幣政策時,國際資金大量湧入亞洲新興市場,而推升亞洲股市;反之,當國際上預期美國將升息時,國際資金就會反向撤出亞洲新興市場,回流美國。
此次中國股災,國際上不少投資機構早有預警,摩根士丹利、法國巴黎銀行、高盛等外資都轉為看空中股,認為泡沫化很快將會破裂。此乃因今年中國的經濟表現並不如往年,尤其第二季出現出口衰退的情況,更影響其經濟成長,上海、深圳上市公司今年平均獲利預估為三年來最低,銀行又出現大量壞帳,但中國股市在中國政府的刻意放縱下,指數卻不斷飆高,到五月底前已比去年飆漲一倍以上,完全背離其經濟基本面。財經媒體《市場觀察(MarketWatch)》就警告,中國股市正重演2007年狂飆後暴挫情景,出現本益比高於2007年股市多頭時高峰等七個警訊,「聰明資金」都已套現離場。數據顯示,迄6月10日止的一週,全球投資人從新興市場股市套現93億美元,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高,亞洲股市資金就流出79億美元,其中又以中國股市流出68億美元為最高。新興市場基金今年迄6月10日止已撤資約260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規模。素有「債券天王」之稱的駿利資產管理 (Janus Capital)經理人葛洛斯(Bill Gross),也在6月初就建議投資人放空深圳股票。
資金撤離中國,造成中國股災,基本上乃是反映今年中國的經濟情勢趨緩,甚至可能硬著陸。當中國經濟趨緩或衰退時,中國的進口跟著減少,與中國貿易關係密切的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便隨之減少。台灣的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七成左右,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影響最大,而出口中的四成又集中在中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高居世界之冠。因此,當中國經濟趨緩、進口減少時,台灣的出口便大受影響;加上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產品大量取代台灣產品,就更造成台灣出口的大幅衰退。財政部長張盛和也承認,中國致力發展「紅色供應鏈」,也是台灣出口衰退主因。他在8月28日透露,八月出口「仍是兩位數衰退」,將是連續七個月負成長,且連續三個月衰退幅度達兩位數,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差表現。而主計總處在8月14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則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到1.56%,創6年新低,並較5月預測值3.28%大砍1.72個百分點。因為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高居世界之冠,所以台灣經濟受創程度也最深。這反映在股市上便是資金大量抽離台股;證券交易所的資料顯示:外資法人自6月1日起連續14個交易日大量賣超台股,在7月份一次連續8個交易日、一次連續6個交易日大量賣超,在八月中自8月6日至8月24日連續13個交易日大量賣超,即使在國安基金進場護盤的情況下,仍在26日與27日大量賣超台股。很顯然的,「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就是為何中國股災會重創台股的答案。